特别是长平之战,直接重创了最大的竞争对手赵国,打的赵国元气大伤。
若非听信范雎谗言,白起多半能灭亡赵国,邯郸之战也就不会发生,大秦统一的日程恐怕还会提前。
关于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降卒,在江辰看来,此事有待商榷。
《战国策》、《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都有提及长平之战,但关于坑杀40万赵卒一事,却无一记载。
根据《汉书.地理质第八下》,赵国相同区域在西汉元始二年约有643万人口,剔除自然增长人口,可估算战国时期赵国人口约为233万。
当时实施郡县征兵制,15到60岁的男子都要服兵役。(平时只有常备军,战时全国动员。)
233万人,女性大概占据一半,考虑到女性寿命较长且壮丁在征战中伤亡较大,实际上女性人口或许还要多上一些。
战国时期平均寿命普遍较短,且新生儿数量较多,在剩余不到120万的男性人口中,还得剔除15岁以下以及60岁以上的老小。
另外,伤残人员、王公贵族、世家大族等,还得排除在外。
由此可估算整个赵国的兵力不会超过60万。
长平之战时,赵国并没有倾尽全部家当。
在防守匈奴和燕国的代郡,赵国就留有重兵。
除此之外,龙兴之地晋阳与赵国国都邯郸,都留有一定的军队。(邯郸之战以及廉颇击溃来犯的60万燕军可以侧面佐证,而60万燕军,无疑又是夸大之词。)
古代战争中,交战各方素有“号称”一说。
比如实际只有数万人,却号称有“数十万众”。这方面的典型就是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袁绍号称自己的军队有七十万,而实际上顶多也就十万而已。
战国时期同样如此,从秦献公以来,秦廷公布的斩首记录一直有很大水分,而且列国也会陪着他掺水恶心秦廷。
比如公孙衍攻上郡的时候,秦廷声称斩首八万,魏廷声称阵亡人数四万六千。
秦军在邯郸之战被击溃以后,秦将信梁曾对赵国发动过反攻,当时秦军声称斩首赵军九万,但依旧被乐乘击败了,可见当时赵军仍有实力。
也就在这一年,秦将张唐攻宁邑,赵国又派出了一支军队和魏、楚、韩联军进行反攻。
若非听信范雎谗言,白起多半能灭亡赵国,邯郸之战也就不会发生,大秦统一的日程恐怕还会提前。
关于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降卒,在江辰看来,此事有待商榷。
《战国策》、《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都有提及长平之战,但关于坑杀40万赵卒一事,却无一记载。
根据《汉书.地理质第八下》,赵国相同区域在西汉元始二年约有643万人口,剔除自然增长人口,可估算战国时期赵国人口约为233万。
当时实施郡县征兵制,15到60岁的男子都要服兵役。(平时只有常备军,战时全国动员。)
233万人,女性大概占据一半,考虑到女性寿命较长且壮丁在征战中伤亡较大,实际上女性人口或许还要多上一些。
战国时期平均寿命普遍较短,且新生儿数量较多,在剩余不到120万的男性人口中,还得剔除15岁以下以及60岁以上的老小。
另外,伤残人员、王公贵族、世家大族等,还得排除在外。
由此可估算整个赵国的兵力不会超过60万。
长平之战时,赵国并没有倾尽全部家当。
在防守匈奴和燕国的代郡,赵国就留有重兵。
除此之外,龙兴之地晋阳与赵国国都邯郸,都留有一定的军队。(邯郸之战以及廉颇击溃来犯的60万燕军可以侧面佐证,而60万燕军,无疑又是夸大之词。)
古代战争中,交战各方素有“号称”一说。
比如实际只有数万人,却号称有“数十万众”。这方面的典型就是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袁绍号称自己的军队有七十万,而实际上顶多也就十万而已。
战国时期同样如此,从秦献公以来,秦廷公布的斩首记录一直有很大水分,而且列国也会陪着他掺水恶心秦廷。
比如公孙衍攻上郡的时候,秦廷声称斩首八万,魏廷声称阵亡人数四万六千。
秦军在邯郸之战被击溃以后,秦将信梁曾对赵国发动过反攻,当时秦军声称斩首赵军九万,但依旧被乐乘击败了,可见当时赵军仍有实力。
也就在这一年,秦将张唐攻宁邑,赵国又派出了一支军队和魏、楚、韩联军进行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