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到写书写文这件事上,这种道理也是如此,一样是通用的。是的,意愿是有意愿的,行动也是愿意付出行动的,但是,结果呢?努力并不一定会有回报,现实的结果,往往总是悲观到让大多数人都心灰意冷的,在一次一次的尝试之后,将人狠狠劝退。面对时间的长河,一个个人的力量,终究太过于🋐😡渺小,完全没有力量予以还击。即便有人真的有心去想要试图流芳百世,并且对于这样的一个目标为之努力,却到底在时间的进程之中,在现实的面前,显得弱小而不堪一击。因为,写出来这样的一个作品并不难,难的是被人知道,是留下来,留到人们的心目中。

    能够做到的人,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写下一笔、留下名姓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少到一般的普通人根本无法做到,能够做到的,也并不是普通的人了,也不会为这样的问题所困扰。在追求在历史中留下姓名的这样一个过程之中,有的人在无数次的挫折之中,无奈地选择了放弃,也有人在几次的放弃之中,试探无果之后,选择了“另辟蹊径”来实现所谓的功成名就,这种所谓的“蹊径”,会使人不自由地歪曲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改变了自己最初的意志,屈服于某种强大的现实,甚至,扭曲了自己的内心,放弃了属于自己本该坚定遵守和的意念——当然,这种放弃,确实会帮他们在短时🏳🞊间的小范围内,获得一定的满足自尊心与虚荣心的成就,但说到底,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并不会长久。

    不仅如此,另外,还需要特别说明一句的是,这样的一手资料,自然一定要是尽可能客观真实的记载,是现实的尽可能原汁原味的反映,而非为了特别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而留给后世的“号称😾无添加不含糖原汁原味,实际上已经经过了无数次加工和美化过的故事”——虽然,这种所谓的故事,能从侧面反映某种社会现实,但是,说到底,还是不如直接史料那般,能够真实再现当时的社会风貌。尽管,记叙的过程,并不绝对中立客观,尽管,但凡是文字叙述,其中必定掺杂了创作者的个人意志,而但凡是有血有肉🊨💲的人,都无法做♭🋫🜔到绝对如天平的客观中立,但至少,有没有这份心思,写出来的东西所呈现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而那种掺了水做了假歪曲了实际情况的东西,或许能蒙得了一代两代人,但是,当脱离了当时的那个大的历史环境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这么一段历史的话,自然很轻松就能分辨出,何者为媚上瞒下,何者为实事求是,何者是没用的,何者是有用的。因此,这也是给当世的文人,特别是史官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需要他们用文字来🉧回应“如何在政治施压中,尽可能保持客观中立”,并需要记载的人认真思考清楚,他们究竟想为后世留下一个怎么样的“历史”,想让后世看到一个怎么样的时代。

    所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大抵说的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