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元年,八月初一。

    拱锤殿,郭浩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的文武百官,等待官员们奏事。

    “陛下,昭义节度使李筠镇守潞州已达八年之久,恃勇专恣,招集亡命,臣最近得到密报,李筠勾结契丹,有意谋反!”

    赵匡胤汇报完,郭浩暗自回忆,历史上老赵继位后,确实有两次叛乱,史称“二李之乱”。

    其中一位是李重进,在郭浩收复燕云的时候,就已经软禁起来了,另一位李筠,本以为没有了北汉,郭浩也算众望所归,他不会造反。

    哪成想李筠貌似忘不了郭威,竟然露出反意,显然是不把郭浩放在眼里。

    “我听说李筠有个儿子,名叫李守节,名如其人,是个可用之才,朕可以授他为皇城使,希望李筠能收起造反之心。”

    郭浩说完,赵匡胤知道郭浩这是不想大动干戈,如果能兵不血刃化解矛盾,也是一件好事。

    “陛下英明。”

    赵匡胤退下后,礼部尚书道:“陛下,八月戊辰朔,理应遣飨周庙。”

    郭浩闻言点头:“这件事就让郭玘去办吧。”

    郭玘,光禄少卿,主要负责祭祀,属于礼部的官员,历史上不出名,可是郭浩要记住。

    “遵旨。”

    郭玘应下了差事,这时范质道:“陛下,河中大旱,已经有一个月没下雨了,如果再不下雨,恐怕会影响庄稼收成。”

    听到有了旱情,郭浩立马严肃起来,古代的天灾可是很严重的,如果处理不好,不但会饿死很多人,还容易发生起义。

    “不下雨,这是个问题啊……”

    郭浩心里不由得想起后世,面对旱灾该如何应对,其中最常用的就是人工降雨,不过杯水车薪,现在还实现不了。

    再有就是南水北调,这可是个大工程,以现在的科技程度,更不可能实现。

    郭浩不是真正的古人,不相信什么封建迷信,知道祭祀祈祷是没用的,思考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