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 13 章(1/3)
数天前的穰侯府,穰侯和太子又一次在朝堂上吵了一架,不欢而散。穰侯回府之后有下人来报,说是有门客求见他,是关于他生身性命之事。穰侯虽然不以为意,觉得这不过是危言耸听。但是为了表达他礼贤下士的态度,还是接见了这位门客。
这位门客一进来,开口就是:“丞相如今危矣。”
“哦,我如今位居丞相,击楚破魏,于国有功,又深的王上与太后信赖,得以提拔诸将,以楚国出生获封侯爵。先生何出此言呢?”
“这正是丞相面临危险的原因啊。太后的年岁渐大,精力不比往昔,一定会将权利逐渐过渡给王上,毕竟王上是她的儿子啊。您现在地位稳固,是因为王上尊敬太后,太后信任您,所以王上对您执掌权力并不过分忌惮。可是一旦太后不在了,您又与太子多有纠葛,王上是会帮亲子还是帮您这个舅舅呢?”
“不要妄议王上,王上的胸襟非是你所想的这般。我对秦国有大功,我所行事未曾损害秦国利益,陛下不至于此。先生多虑了。”
穰侯对于现在的秦王嬴稷到是颇有信心。他虽是随宣太后掌控朝政多年,但是王上素来是只要与秦国有益,从来不曾故意反对他们。就算是太后迟迟没有将实际权力交于他,也从不为争权而胡闹。对他来说,虽然秦王手段还嫩了点,但是做王其实是相当合格的,他信他。
“丞相大人若无远思,将来必有灾祸啊。王上虽有容人之量,可您与太子不和。丞相虽于国有功,可大的过商君吗?商君在孝公在时,何等权力;太子继位,污告未查而定罪,以致身死。”
“先生休要使我与王上太子离心,商君变革触动秦国上下诸多利益,以致怨愤四起。文王诛其以定卿大夫及宗室之心,与我不同。且我与太子毕竟血脉相连,秦国事重,太子必然知道何事为轻,何事需重。先生若是来做说客的,便回去吧。”
门客见穰侯固执己见,也有几分怒气。“我好意提醒丞相,丞相不信便罢了,愿丞相能一直如此自信吧。”然后就生气的走了。
穰侯魏冉速来不喜欢说客,这次没想到竟然有说客能混到他的门客里面。他一直觉得这些简直是些朝堂上游侠儿,专门制造混乱的。不过虽然气走了说客,但是他还是有听进去一些的。他觉得他理当是不会落到商君这个地步的,毕竟他既是太子长辈,又握有兵权,封地富裕,初初继位的太子就想动他,不可能的。等他太子继位位置稳固之后,他早就抽身投奔回楚国或者是赵国,都能过的很滋润。
不过要让太子在继位初不敢动他,那么就先削弱太子在秦国内的势力吧。最好是再把太子搞出去做质子,只要他回不了国,他国内的势力就一直薄弱,就像是现在的王上一样。
不,或许可以做的再彻底一点,秦国他经营了这么久,凭什么要他让步呢。只要王上死的时候太子在国外,他大可扶植另一个公子登上秦王之位,不是更好吗?先将太子想办法送去他国,再看他表现决定如果处理吧。若是他执意与我为敌,那就由不得他了。
之后几日,穰侯多次前往面见宣太后,也对秦王有所进言,但是两方都迟迟没有反应。直到这次楚国进攻,秦国失利的消息传来,穰侯便知道了,这便是他在等待的机会了。
太子对于穰侯的不对付,也不完全是出于私心。他算是被秦国宗室支持的一面针对楚国势力的旗帜,是给楚国势力的一个警醒。如若不然,秦国朝堂上全是楚国人的意见,那不是秦国成了楚国的附庸一般吗?
但是如果是秦王来作为楚国势力的对立面,一是楚国势力毕竟是秦王的母系,宣太后还没死呢;二是楚国势力之首的穰侯魏冉的确有能力,秦王反对到是容易让政令不顺。所以太子作为钳制到是刚好。
不过秦王对于太子的打击面逐渐变广有所不满,近些日子,更是有排斥所有非秦人朝臣的倾向,让他颇有不满。秦国从当初的边陲小国,到如今的六国相合才能抗衡,靠得就是对人才的渴求,和对出身的宽容。六国之才成就了秦国,怎么太子和穰侯纠缠的久了,眼界还变狭窄了呢。
所以秦王在打算派出质子时,的确在考虑太子了。反正是去魏国,他还敢慢待秦国质子不成,安危应是无虑。至于国内的势力,太子就是和宗室混久了,关系太好了,所以眼界都窄了,秦国宗室是会支持太子的。
再加上秦王在位这些年,虽然显得没什么权利,也是不愿意和母亲相争,以免国家动荡,他手里实际上还是有不少底牌的,等他一死,太子继位时自然能拿到。穰侯他们一旦过界,自然能收拾的了他们。他并不太担心。
而在穰侯他们的极力推荐和秦王的顺水推舟下,太子最后还是成了前往魏国的质子。虽然太子最开始不愿意,但是后来秦王找他聊过一次,太子也没有再显出过于不情愿的态度了,只是还是情绪不太好。
这位门客一进来,开口就是:“丞相如今危矣。”
“哦,我如今位居丞相,击楚破魏,于国有功,又深的王上与太后信赖,得以提拔诸将,以楚国出生获封侯爵。先生何出此言呢?”
“这正是丞相面临危险的原因啊。太后的年岁渐大,精力不比往昔,一定会将权利逐渐过渡给王上,毕竟王上是她的儿子啊。您现在地位稳固,是因为王上尊敬太后,太后信任您,所以王上对您执掌权力并不过分忌惮。可是一旦太后不在了,您又与太子多有纠葛,王上是会帮亲子还是帮您这个舅舅呢?”
“不要妄议王上,王上的胸襟非是你所想的这般。我对秦国有大功,我所行事未曾损害秦国利益,陛下不至于此。先生多虑了。”
穰侯对于现在的秦王嬴稷到是颇有信心。他虽是随宣太后掌控朝政多年,但是王上素来是只要与秦国有益,从来不曾故意反对他们。就算是太后迟迟没有将实际权力交于他,也从不为争权而胡闹。对他来说,虽然秦王手段还嫩了点,但是做王其实是相当合格的,他信他。
“丞相大人若无远思,将来必有灾祸啊。王上虽有容人之量,可您与太子不和。丞相虽于国有功,可大的过商君吗?商君在孝公在时,何等权力;太子继位,污告未查而定罪,以致身死。”
“先生休要使我与王上太子离心,商君变革触动秦国上下诸多利益,以致怨愤四起。文王诛其以定卿大夫及宗室之心,与我不同。且我与太子毕竟血脉相连,秦国事重,太子必然知道何事为轻,何事需重。先生若是来做说客的,便回去吧。”
门客见穰侯固执己见,也有几分怒气。“我好意提醒丞相,丞相不信便罢了,愿丞相能一直如此自信吧。”然后就生气的走了。
穰侯魏冉速来不喜欢说客,这次没想到竟然有说客能混到他的门客里面。他一直觉得这些简直是些朝堂上游侠儿,专门制造混乱的。不过虽然气走了说客,但是他还是有听进去一些的。他觉得他理当是不会落到商君这个地步的,毕竟他既是太子长辈,又握有兵权,封地富裕,初初继位的太子就想动他,不可能的。等他太子继位位置稳固之后,他早就抽身投奔回楚国或者是赵国,都能过的很滋润。
不过要让太子在继位初不敢动他,那么就先削弱太子在秦国内的势力吧。最好是再把太子搞出去做质子,只要他回不了国,他国内的势力就一直薄弱,就像是现在的王上一样。
不,或许可以做的再彻底一点,秦国他经营了这么久,凭什么要他让步呢。只要王上死的时候太子在国外,他大可扶植另一个公子登上秦王之位,不是更好吗?先将太子想办法送去他国,再看他表现决定如果处理吧。若是他执意与我为敌,那就由不得他了。
之后几日,穰侯多次前往面见宣太后,也对秦王有所进言,但是两方都迟迟没有反应。直到这次楚国进攻,秦国失利的消息传来,穰侯便知道了,这便是他在等待的机会了。
太子对于穰侯的不对付,也不完全是出于私心。他算是被秦国宗室支持的一面针对楚国势力的旗帜,是给楚国势力的一个警醒。如若不然,秦国朝堂上全是楚国人的意见,那不是秦国成了楚国的附庸一般吗?
但是如果是秦王来作为楚国势力的对立面,一是楚国势力毕竟是秦王的母系,宣太后还没死呢;二是楚国势力之首的穰侯魏冉的确有能力,秦王反对到是容易让政令不顺。所以太子作为钳制到是刚好。
不过秦王对于太子的打击面逐渐变广有所不满,近些日子,更是有排斥所有非秦人朝臣的倾向,让他颇有不满。秦国从当初的边陲小国,到如今的六国相合才能抗衡,靠得就是对人才的渴求,和对出身的宽容。六国之才成就了秦国,怎么太子和穰侯纠缠的久了,眼界还变狭窄了呢。
所以秦王在打算派出质子时,的确在考虑太子了。反正是去魏国,他还敢慢待秦国质子不成,安危应是无虑。至于国内的势力,太子就是和宗室混久了,关系太好了,所以眼界都窄了,秦国宗室是会支持太子的。
再加上秦王在位这些年,虽然显得没什么权利,也是不愿意和母亲相争,以免国家动荡,他手里实际上还是有不少底牌的,等他一死,太子继位时自然能拿到。穰侯他们一旦过界,自然能收拾的了他们。他并不太担心。
而在穰侯他们的极力推荐和秦王的顺水推舟下,太子最后还是成了前往魏国的质子。虽然太子最开始不愿意,但是后来秦王找他聊过一次,太子也没有再显出过于不情愿的态度了,只是还是情绪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