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义这种紧张的状态,一直持续了三年之久,也终于在整个西域构建成了一个密集的利益网络。

    吐蕃、回纥、大食,包括大秦、突骑施,甚至曾经被大盛灭掉而没有绝掉的西域众多小国,所有跟西域相关的势力,都在这个利益网络中。

    形成了西域之地,诸多势力相互制衡的一种稳定。

    徐义也清楚,这样的稳定也不会是永久的稳定,也只是因为有利益在其中,大家看利益的面子,在一定时间内不会破坏这种稳定。

    同样,徐义对这种稳定也有相当的信心。因为,所有的利益枢纽,也可以说是核心,都掌控在自己手里。

    无论是马灯。还是石漆,亦或是棉花等等,甚至包括徐义已经开始试验的棉花纺织和羊毛纺织,所有产业的核心都掌握在己方,也就是徐义早先带过来的那些工匠手里。

    而他徐义,却是这些所有工匠的老师。

    有现实的收益,有未来收益的展望,还有绝对核心技术的控制,徐义自认为对于西域的控制可以说是心中有数了。或者说,徐义可以肯定自己即便离开西域,西域在短期内,十年八年的时间里,也不可能出现大的动荡。

    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心,就是因为技术核心。

    当然,人都是会变的,即便是那些工匠有徐义门徒这个称呼,即便是如今的时代对于师门看的很重,时间久了,也会有改变的。

    更不用说这些徐义门徒必须得一代一代的往下传,也肯定会出现跨过徐义这唯一师父后,再次收取的徒弟中出现不认可徐义的可能。

    徐义已经做了防备,宁愿在利益上多让出去一些,也必须确保工匠队伍的干净纯洁。

    可事实上是,在安西之地,在这各族混居之处,又能挑选出多少良家子?

    徐义心里很清楚,最终的结果,必定是这些所谓技术的外泄。徐义所能做的,无非就是尽可能让这些工艺能延缓泄露。

    到了那一天,若大盛在西域的实力不足以镇压这些外族,或者说做不到在西域跟各族势力的彻底融合,或者没有调和的手段将各族聚拢,势必在西域会出现大乱。

    徐义记得,在大盛朝走向衰败的那个时间段,似乎大食和吐蕃也都同时走向了衰败,这也是徐义敢于在西域尝试这种方法的原因。

    只要自己能确保西域不脱离大盛,能保证西域有一个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就能确保西域的稳定,甚至比大食和吐蕃的朝廷还稳定。

    管不了太遥远的事,最起码徐义想在有生之年能做到西域稳定就足够了。

    不过,徐义并不傻,火器作坊却一直是坚守着,坚决杜绝任何势力的渗透,完全由自己的人手掌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