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苑这里过年有个风俗,守完岁吃完年夜饺子后,家家户户的门栓都开了,只是虚掩着大门,困了的人们再回屋里躺一会迷糊迷糊,天快亮的时候,开始串门拜年,先到本宗本族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家里去磕头,同辈人之间只是拱拱手问个安。辈分低的人,基本要转遍庄,年龄大的人对这个记得可清楚了,谁来谁没来心里可明白了,如果没去的,见了面他会说,你个小杂种,过年也不给我磕头,还有没有大小了。赵禄家的民风很好,对很注重这个“孝”字和名声问题,不能让人背后说“谁谁谁不懂人事”。

    正当王晓丽黏着赵济世颠鸾倒凤,同谐鱼水之欢,共效于飞之愿时,听到大门开了,随后听到了嫂子和哥哥说话的声音,随着又听到了北屋们开启的声音。

    “快快快,大哥大嫂都来了,赶紧穿衣服拜年去了。”赵济世一翻身,轻轻地把身上的王晓丽翻下来,一边穿衣服一边说。

    王晓丽撅着嘴说:“真是的。”也很不情愿地穿起了衣服。

    两人穿好衣服来到北屋里,嫂子抿嘴笑着拿眼只瞅王晓丽,把她看得一手扶着嫂子的肩一手轻轻捶着嫂子的背说:“嫂子,你干嘛呀。”

    “我又没说啥,你心虚啥呀。”嫂子笑着说。她停了停接着说,“让他兄弟俩先去转着,等会我领着你到几家辈分高的家里转转,去拜拜年。”

    “我想跟着他去磕头。”王晓丽指着赵济世对嫂子说。

    “离开一霎就受不了了,这一冬天够他陪你的。”嫂子用手指戳了她的头一下接着说,“大老爷们要磕头,咱不用,你跟着不好看。还是我领着你吧,啊。”

    赵福禄因为辈分高,就只等着在家收头了,他老两个把一些瓜子、花生等零嘴啥的,盛了一小簸箩放在八仙桌上,旁边还放了一盒丰收烟,专等那些来磕头的享用。

    赵济仁、赵济世兄弟俩走出大门,开始到辈分高的家里去磕头。村里被他俩被称作大爷大叔的已经没有了,被喊为大娘婶子的也没有几个了,兄弟俩很快就转完几个长辈家,之后他们哥俩又到几个年龄大的同辈、低辈家中,还有那些在窑厂入股大的几家,村干部、小队干部家中坐了坐,说上几句话,这年就算拜完了。

    赵济世兄弟俩刚出门,就来了一些拜年的。他们有的是来拜年是,有的是借着拜年,顺便来看媳妇的。嫂子怕来拜年的越来越多,粘住走不开,赶紧领着王晓丽往外走。平时好跟嫂子闹着玩的几个人拉住嫂子的手不撒,说:“你走吧,我们是来看媳妇的,不是看你的。”

    嫂子笑着说:“你们等着,我领着新媳妇到几个长辈家拜完年就回来。”

    新媳妇走了,那些拜年的再待下去也就没劲了,再说,他们也要腾出地方,让下一波拜年的好进来。

    那些跟着看热闹的孩子们则追着王晓丽不散伙,几个调皮的孩子一边跳着一边喊“新媳妇坐炕沿,吹杀灯摸大蛋。”

    嫂子拉着晓丽的手一边走一边回头撵那些孩子们:“去去去,小孩们知道啥。”

    王晓丽听了孩子们的喊叫,心里想,这些小小子咋知道的那么清楚啊,吹灯干嘛,不吹灯还不照样吗。想着想着,又心跳脸红起来。嫂子在旁边观察的一清二楚,想说什么又没说,怕外面人多,她脸上挂不住。

    嫂子领着晓丽到几家大娘、婶子、嫂子家走了一圈,算是拜了年。每到一家,那些大娘、婶子、嫂子们总是用粗糙的手忙拉着晓丽的手不放,嘴里还不住的念叨,“济世真有福啊,娶了这么个比仙女还俊的媳妇。”

    正月初一这天,一般都是本村几个不错的聚在一起喝酒过年,初二开始,就开始走亲戚串朋友了。赵济世哥俩拜完年回到家,叫了赵义德,赵义财,赵济德,赵聚财,赵发强,赵发财几个人来到家里喝酒。

    嫂子和晓丽回来时,见八仙桌上围着八条好汉在抽烟喝茶嗑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