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棠稍微探头看了一眼,道“测了。您往后翻两页。a6消化之后很快凋亡了,显微镜下头基本是细胞碎片——我用的无酶的解离液。”

    “b9跟e11第一次单点检测响应都在10倍以上。b9长得比较慢,还在等扩增,e11第二次做没有做出曲线来,它只有一个开关效应,没有剂量曲线,所以没有再扩增了。”

    齐总稍微有点感慨,他这公司开了两年出头,构建质粒转染这块,还有一部分工作是提前在他学校,由他的研究生完成的。

    然后就是漫长的转染扩增筛选,不算前头公司刚开始那段比较混乱,员工培训的时间——

    “单克隆是不好挑,尤其是表达抗体的。”齐总叹息道“差不多一年的时间,表达稳定不退化,产量上中试,满足动物实验需求的,一共就挑出来4株。”

    顾棠道“药物研发就这样,我记得我刚来的那年,公司大会的时候,您也讲了,药物研发动辄十年,整个过程能烧掉数十亿美金。抗体药比化学药的研发还节省时间了呢。”

    “没错。”齐总一边说,一边又开始翻她的记录,前头几页又有个齐总比较感兴趣的东西。

    边缘效应。

    也就是在96孔板里培养细胞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流逝,周围一圈孔里的培养基蒸发速度比其他的要快。

    基本上16~1时的培养之后,四个角里的液体能蒸发掉15,周围一圈其余的孔能蒸发10。

    这对挑克隆影响不大,挑克隆的时候,96孔板基本是加到200μl培养基的,培养基蒸不蒸发就那么回事儿。

    但是一旦到了检测阶段,蒸发掉10的液体,也就是说药物的浓度变相升高了,会导致结果误差,对最后的数据分析造成一定的影响。

    这事儿做过96孔板筛选的人都能观察到,但是正儿八经记录分析的人就没几个了。

    尤其是他们还是个新公司,管细胞组的詹明江完全没有做筛选的经验。

    齐总饶有兴致看着她下头的分析和解决办法。

    她一共写了两条。

    第一就是周围一圈加缓冲液不养细胞,但是这个就会造成浪费,提高成本。

    第二就是做阴性对照或者阳性对照最高的点。

    阴性对照就是什么都不加,单纯养细胞,培养基蒸发一点无伤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