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

    王洽从上朝回来就在书房来踱步。

    昨天晚上接到侄儿王天书的急信,莱阳县试种出了两茬庄稼,包谷(现在叫玉米)获得荒地亩产三百三十多斤,熟地亩产四百多斤的大丰收,而且套种豆类还有很大的产量。

    这可是大明亘古未有的大事儿,今上重视民生,这大功劳是他王家人怎能不让人激动。

    王天书的奏报这几天也应该会到内阁,自己现在就应该去首辅那通个气儿,可成基命这首辅不得圣心,今上几次斥责,看起来罢官在即,已经蹦不了几天,周延儒继任首辅此事已成定局。

    自己应该和新首辅套套感情,可这样贸然去也有些不妥,还得找个理由或找个人牵线。

    王洽正在冥思苦想,自己的小儿子王天云进了书房。

    这书房重地一般是不允许外人进来的,可老话说“人老偏幺儿”,王洽已经五十多岁,这小儿子才八岁,平时就偏爱些,儿子进入书房倒也没责怪。

    “你不在院子里读书怎么跑到这儿来了?”

    “我读书累了,就看母亲理账,年底族兄给送来的记账法子,母亲说很好用,今年的账盘得快,让我请父亲晚上过去全家吃个团圆饭,她好安排晚膳。”

    “你说的是天书年礼中的记账算法?”

    “嗯,就是那法子儿,最近送来的那套注音教材也很好呀!”

    “哈哈,对了,徐光启!”

    王洽拍拍儿子的脑袋:“告诉你母亲,父亲今天有大事要做就不去吃饭了。”

    随即招呼一声“老周,给我去礼部徐侍郎府下帖子,我一会儿去拜访他。”

    王洽收拾收拾东西,王天书给自己送年礼节礼的书籍找出来,这就包括柳心编的语文数学教材和后来的注音版。

    心里想“徐光启是周延儒的好友,这人最喜欢新巧玩意,由他牵线见周延儒就不打眼儿了。”

    徐光启从“南堂”利玛窦那儿回来就接到王洽的拜帖,心里有些奇怪,俩人只是泛泛之交,不知道王洽找自己有什么事儿。

    徐光启是上海人,自然也成为东林党人,耶稣会士到中国后,他们与“东林党”关系非常密切。当然他们的结合是道德层面的,而非信仰层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