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实际控制各县相继委任了知县,丛化知县宋达明和龙门知县万长隆是从香山的乡长任上调来的,二人原先都是太平军后营的营老,并无任何功名在身。接廖瑞祥香山知县的盐课大使郭绍是举人功名,降官出身;顺德知县吴尔远也是降官,崇祯十五年的进士出身。

    增城知县是留用反正知县江庆之,举人出身;东莞知县是从民部调的人,农垦司的负责人钱丰,原太平军总旗,大字不识一个;三水知县则是另一个从太平军伤退的总旗李正广,同样也是大字不识一个。清远知县则是廖瑞祥推荐的原香山县衙的主薄秀才胡惟清,此人在香山县衙工作十分出色,深得廖瑞祥看重。

    新宁知县则是周士相亲自给点的人他的名义老丈人林万福。当然,宣布林万福担任新宁知县时,周士相是不断强调林万福在军服司的工作表现如何出色,如何卓有成效,这才本着用人原则才委以重用的。至于宋襄公他们如何想,周士相却是不愿多想的,因为这事他自己想着也有些脸红。

    林万福在军服司得到自己调任新宁当知县的消息时,高兴的逢人便道:“如何?我女婿没忘了我这个老丈人吧!我林某人往后也是一县老爷了!”

    还在香山正准备动身往广州的林婉儿听说了父亲的事后,却是又气又恼,可却又打心里欢喜。

    广东布政使司衙门就是原先的满城靖南将军府,满城被清空后,城墙即被太平军拆毁。出任布政使司右参政的是降官王章钧,这人原先干过惠州知府,是目前为止向太平军投降的清廷品级最高的文官,也是降官中忠心最佳的一个,没办法,谁让他亲手杀了广州知府朱国荣。

    左参政左清是赶鸭子上架担任的这个大明广东布政使司左参政,他姓左,原先干得的就是左参政。现在还是左参政,倒是要把这个“左参政”给带到棺材里面去了。左清实际并不愿意归顺太平军,他接到任命时,周士相都没见过他。左参政大人也是被士兵拿着刀硬架到布政使司衙门办公的。

    原两广总督衙门和广州知府的一干幕僚书办全部被充实到布政使司衙门和广州知府衙门,另外还调了些到军帅府。各县主薄、典吏等官吏凡是未死的都被太平军留用,只不过全被下放到各乡执行建乡并村事务,不再沾手之前事务,如此也是防止这些地头蛇架空上官。当然。在太平军的大刀威逼下,敢有胆量对抗的小吏也没几个。

    清军在广东的屠杀和连年的战乱使得广东人口直线下降,这便让太平军有足够多的无主土地安置降兵家眷,也有足够多的土地用以开垦。

    周士相给布政使司衙门的命令只有一个,就是各县必须学香山一样,打破地方原有宗族制,让“皇权”下乡到村,整合实际控制区内所有的人力和物资,只要一道命令,太平军占领区内所有力量便能全部动员起来。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不亚于整军扩军。周士相给了宋襄公最大的权力,他可以便宜行事。

    所谓便宜行事就是布政使司衙门可以调动驻军保障建乡设村这一工作的进行,对当地不肯合作的士绅地主可以武力进行镇压。

    建乡设村的根本目的还是屯田,如何屯田,大明有二百多年的经验可循,只要照章办事,也不须多费什么心思,事情便能做得大差不差。

    虽说两百多年的卫所军户制早就烂得一塌糊涂,但周士相相信这是因为年代太久远,各种历史原因造成的结果。单屯田这个办法对于已经十室七八空的广州而言。还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大量伤兵从军中退出转到地方担任乡长、村长之职,乡村公所制其实就是加强版的保甲制,也可以说一个村便是一个缩小版的卫所。

    虽然这个制度让宗族力量受到重挫,也让乡间士绅再也无法获得原先的政治权力。但却是最有利于太平军的一个政治构架和制度。

    对于那些不肯合作的地主士绅,周士相不再如香山般那般虚伪和温和,而是直接撕破了伪装。

    “镇压,必须坚决镇压这些汉奸,坚持镇压这些和满州人勾结的败类!”是周士相对布政使司衙门官员说得最多的话。

    四镇一旅两营,在广州乃至广东占绝对主导力量的太平军就是周士相最大的底气。手中有了刀。他便可以推行他想要做的事情,哪怕这件事会让太平军在未来成为天下公敌,他也要强力去做,因为他的时间不多了。

    先生存下来,再强大起来,尔后才能考虑政治制度是不是合适,是不是弊大于利,或是利大于弊。在没有强大之前,考虑这些不切实际的政治制度是不是合适,是很可笑的。

    太平军现在还远不及当年的李自成大顺军,也不及张献忠的大西军,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是造反起家,但他们却不是败在地主士绅之手,他们实际是败在了另一支比组织力和凝聚力比他们还要好的满州八旗手中,而非地主士绅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