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再不好分辨的纹饰,也难不住徐景行这样的专业人士。

    做雕刻的,对各种各样的纹饰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说一个好的雕工最拿手的技艺就该是各种纹饰的雕刻,你可以刻不好字,也可以刻不好画,但绝对不能连这些符号化的纹饰都刻不好,那样的都算不上是个合格的雕刻师傅。

    所以徐景行分辨出鼎足上的兽纹并不是很难,何况牛头纹的特征还那么明显,有两只强壮的犄角——牛头纹自带的这个特征是无论如何演变也不会消失的,没了犄角那还是牛头纹么?

    综合看下来,这只小鼎上的花纹并不是特别的复杂,也不那么繁多,鼎身四面,每一面一条双身龙纹、左右下三行乳钉以及中央平面上的铭文,四根鼎足上也只有一个牛头纹,外加一些点缀用的雷纹,仅此而已。

    可这些看起来并不算繁多的纹饰,可能够集中在一只高度不到三十五公分的小鼎上那就很了不起了,最关键的是这些纹饰不但完整清晰,而且艺术含量非常高,尤其是鼎身上端的双身龙纹更是活灵活现,龙头面容精致,神态威严,龙身蜿蜒曲折灵动活跃,两者组合在一起有一种诡异又令人心悸的韵味,很符合商周时期的图腾风格。

    只是林小雅还是有点犹豫:“徐大哥,这只小鼎看着是真不错,可会不会显得太新了?”

    徐景行闻言也皱起眉头,想了想道:“是有点新,可能是保存的比较好吧,很多战国、两汉时期的青铜镜出土以后看起来比这还新呢。”

    但说是这么说,他心里也有点嘀咕,因为镜子跟鼎不同,一般的青铜镜尺寸有限,比较好保存,就算是在自然条件的下也有很大的可能性被埋藏在相对密封的环境下,可鼎的尺寸那么大,正常情况下很难被完全密封起来,除非是人为的,可就算入土的时候人为的密封起来,随着地质环境的变化,那些密封的环境也会被破坏,多多少少的都会生出一些红斑绿绣。

    可是他手里这只小鼎却几乎没有锈迹,隐约的几点也不甚明显,看起来真不像是商周时期的老物件,那品相甚至比晚清民国时期的青铜器都新。

    老物件不是不能新,相反,品相较新的老物件更值钱,用行话来说就是“老中见新”,不过老中见新的物件一般是瓷器,尤其是以明清民国时期的瓷器居多,因为瓷器的外表光滑且细密坚硬,轻易不会发生变化,也不太容易挂上包浆,如果保存的好,一两百年下来真的可以跟新的差不多。

    但瓷器之外的其他古玩就没这么好保存了,大部分都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发生颜色、光泽方面的变化,金属器具更会产生大面积锈蚀,只有少数工艺异常出色或者材质比较特殊以及保存环境非常好的才能完好无损的流传下来。

    可是从商周时期流传至今的青铜器中,保存状况这么完好的实在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不信去看看那些个国宝级的青铜器,哪个不是锈迹斑斑的样子?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徐景行手里这只小巧的双身龙纹青铜方鼎还真有点像赝品。

    但很显然,那只是个错觉,这只小鼎能始终保持如此完好的品相,应该是保养较好的原因,甚至,他怀疑这只小方鼎根本没入过土,从制作出来就被人收藏着,然后一代代的流传至今,直到落入风知欢的手中。

    也就是说,这只小方鼎很可能是一件真正的传世古鼎。

    其实行业内并没有“传世古鼎”这个说法,但在玉石圈里有“传世古玉”这种说法,指的就是那种没有入过土并且一代代传下来的古玉,那样的玉跟入过土的葬玉比起来显然更受欢迎。

    所以这么一想,这只小鼎的价值就更高了。

    不过殷晓静却在一旁听得有点迷迷糊糊,她毕竟不懂古玩,徐景行跟林小雅的对话在她耳朵里如同天书一般让她迷迷糊糊的,不过好歹听出了结论——这只小鼎是一只看起来比较新实际上却是商周时期的重器。

    出于记者的本能,她好奇的问:“你们是怎么断定这只小鼎是商周时期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