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大萧条使得美国国内的社会矛盾依然激烈,罗斯羹府不得不通过大规模迫害犹太人来转移社会矛盾,同时罗斯羹府大力发展美**事工业,吸收社会上破产和失业的工人,扩大美军自卫队兵力,吸纳闲散人员,使其不至于留在社会上闹事。

    通过这种方式,美国社会才得以暂时稳定下来。但是庞大的军事工业和军队人数给美国政府带来相当大的财政压力,这导致以罗斯福为首的纳粹党必须寻求对外扩张来转嫁危机。

    截止1941年,美国的军事工业占了全美工业的51%。美国财政收入75%都投入军事工业。用来生产各种军事武器、装备和各种军事物资♀样一来,美国每年的赋税基本上都投入了军工领域,再刨除政府公务员工资和行政开销,基本上没有钱再次投入到经济发展当中了。

    众所周知。国家财政只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资金链不断循环下去才能让经济不断腾飞。军事投入是一个单方面的财政消耗,用在军事上的资金无法回到大循环当中。就好比行进中的车轮胎不断的漏气一样,长期下去肯定是山穷水尽的结局。

    罗斯羹府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们急需要获取外来资金的注入,而美国的衡殖民地都被中华帝国抢走了,跟中华帝国再次开战来夺回这些殖民地是每一个美**人和大部分美国人的愿望。

    但是摆在罗斯羹府面前的难题是中华帝国太强大了,拼军事实力拼不过人家,拼国力更是差的太远。尽管美国在1941年已经是实际上的世界第三工业强国,但如果对比其当年的工业总产值的话,美国只有621亿龙币的产值,跟处于第一位的中华帝国的2050亿龙币的工业总产值相比←整差了三倍多。哪怕是美国、德国和苏联三国加起来,总和也不如中华帝国的多。

    如此巨大的工业差距,令罗斯羹府只能背地里敌视中华帝国,根本不敢公开对抗。

    向中华帝国“讨回公道”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罗斯福很清楚自己几斤几两。但摆在罗斯福面前的难题是必须给美国寻找出路,不敢跟中华帝国叫板,但可以向其他国家下手。

    当希特勒的特使鲁道夫抵达华盛顿时,罗斯庚在刚刚修复的白宫内研究在美洲的殖民扩张政策。

    鲁道夫向罗斯釜达了希特勒对他的亲切问候。并且直言不讳的提出消跟美国结盟的请求。

    对于罗斯羹府和自卫队军方来说,第三次美墨战争期间,如果不是德国的大力帮助,美军不可能那么利索的打败墨西哥。可以说经过第三次美墨战争,美国已经跟德国产生了好感。加上罗斯福的国家民族主义政党和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政党的核心纲领是一致的。都被称之为纳粹党,希特勒和罗斯福的个人交情更是“甚笃”,美德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都存在着高度一致性。

    这一系列原因叠加在一起,让美德结盟的基本条件都具备了。

    此时的罗斯福对英法协约国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战末期,美国还是英法协约国的盟友,但是当中华帝国和墨西哥联合入侵美国时,英法两国见死不救,令苦难深重的美国人民大为失望。到了第三次美墨战争期间,英法对美国的帮助远远不及德国对美国的帮助,这又让美国政府和人民进一步对英法不满,提升对德国的好感度。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斯羹府依然是倾向于英法协约国的,向英法协约国提供大量的石油和各种军事物资。但令罗斯羹府和美国人民再次失望的是,英法为了讨好中华帝国,再次中断了跟美国的贸易合作,将所有采购订单都交给了中国人,尤其是石油一项,罗斯羹府为了从英法赚钱,投入巨资加大了石油开采和冶炼的规模,但英法协约国突然间取消了从美国进口石油的合同,令美国数千万吨石油滞销,价格暴跌,最终不得不以低于市场三分之二的价格贱卖给中华帝国,美国洛克菲勒等石油巨头损失惨重,美国经济遭到重大损失。

    这一切,都让罗斯羹府和美国人民对英法协约国失望透底。加上美国心底深处对中华帝国的仇恨,跟中华帝国关系每况愈下的德国便更讨人喜欢了。

    “我决定跟德国结盟!”

    罗斯福语出惊人,令白宫要员们都感到大吃一惊。但众人并没有表现出过长的惊讶,仅仅一小会儿,众人都恢复了平静,因为跟德国结盟早在他们的意料当中,只不过没想到会是德国首先提出。

    “德国人需要我们的石油,而我们需要德国的先进武器装备技术,大家各取所需,我赞同结盟。”

    麦克阿瑟作为罗斯割得力的干将,代表自卫队率先表态支持。

    舒尔曼却是眉头一皱,提出了他的担忧,道:“不考虑中华帝国的态度的吗?他们会作何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