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帝王枪族【万字大更】
光华十六年初,中华帝国陆军各部队全面完成了十年式军备大换装。
这也是自1895年开始,中华帝国近代陆军第三次装备大换装。
中华帝国陆军装备第一次大换装是在前朝清光绪二十一年,当时国内的装备工业能力太弱,所有装备都进口自德国,清一色的德械装备。到了1900年,中华帝国大规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工业制造,国内开始大规模仿制德械装备,从而有了中华帝国本土的强大山寨工业能力,从而促成中华帝国陆军第二次大规模换装,清一色的山寨西方军工产品。
到了光华十年(1910年),中华帝国本土工业体系趋于完善,中华帝国陆军开始了第三次大规模装备更新计划。这次是中华帝国工业经过漫长的发展,摆脱西方工业约束和积压,突破西方封锁走向世界的时期。
为了打造中华帝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体系,中华帝国陆军率先提出使用自主军事装备体系,以6.5毫米步枪弹作为基础而诞生的中华帝国新枪族体系成为最耀眼的标志。
在欧美还在使用7.92和7.62步枪弹体系的时代,基于中华帝国的6.5毫米步枪弹体系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枪族武器系统在欧洲战场和日本战场上大放异彩,经过了实战的检验,并证明是一种成功的武器体系。
任何一款口径的步枪子弹都要求经过长时期的实践考验才最终成为一个国家军队的制式子弹,这其中包括杀伤力是否满足战场需要,工业化难易程度,是否易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原材料的使用成本情况,是否满足廉价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可以说,一个国家在子弹方面的工业生产能力,是这个国家的陆军工业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准。
中华帝国有能力研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标准步枪弹口径的新型子弹,这种能力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够做到的。尤其是西方国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才最终决定以7.62步枪弹和7.92步枪弹作为通用标准,而中华帝国在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情况下,仅仅是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的一句话就决定了,这不得不让欧美各**事家们一开始对中华帝国的6.5毫米步枪弹大放阙词,甚至贬得一文不值。
然而,中华帝国陆军对帝国皇帝王辰浩的信任程度已经达到了绝对服从,没有任何异议的地步。在这种氛围下,经过六年时间的大规模换装,通过对欧洲交战国的军火出口,通过对日作战的实战检验,欧美各国的军事专家们渐渐改变了他们的看法,发现了中华帝国6.5毫米步枪弹的优点。
在欧洲战场上,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工业强国自然不会缺少步枪和子弹等基本武器装备,本国的军工能力和生产能力完全可以满足战场上的消耗。但是向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沙俄帝国、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等国家,他们的工业能力薄弱,国内的军工生产能力和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在开战一年后便无法及时补充前线的武器和弹药消耗了,这就需要他们从国外大规模的进口步枪和子弹,以此来补充战场上的武器和弹药消耗。
中华帝**方既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当做大发战争财的机会,同时也把欧洲战场当做检验中华帝国武器装备的试验场,用实战来检验中华帝国的武器装备,这才是迅速提高中华帝国的军事工业知名度,扩大海外市场的最好的宣传方式,比花费数亿龙币在欧美各国做广告的效果好了百倍。
中华帝**方需要检验十年式陆军装备的性能和实战性,因此在协约国和同盟国出口军火时,十年式半自动步枪、手枪、轻机枪、重机枪等也跟着对外出口。
起初,各个交战国都嫌弃中华帝国的6.5毫米枪族体系威力太小,不太乐意采购,反而要求中华帝国专门为各国重启7.92和7.62步枪弹生产线,以及基于使用这两款子弹的枪族生产线。
虽然按照西方各国的要求重启7.62和7.92枪族和弹药生产线可以赚不少钱,但是中华帝**方还是否决了,为了让欧战各国使用中华帝国的6.5毫米枪族武器,中华帝国决定以最优惠的价格出口。
由于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等国的经济能力有限,战争打了一年多后,财政更加吃紧,因此当中华帝国愿意将6.5毫米枪族打6.5折出口时,各国的政客们见有利可图,于是便同意了。
就这样,中华帝国的6.5毫米枪族系列武器开始大规模向欧洲出口。
在战场上,中华帝国的6.5毫米枪族系列武器很快便打出了名声,射击精度高,后坐力小,装弹量大、火力猛,重量轻、易携带,最重要的是其战场可靠性,在恶劣天气和环境中依然保持着高度的射击可靠性,这一系列优点令中华帝国的6.5毫米枪族一下子得到了各**队的一致好评。
欧洲战场上的实战表明,双方军队遭遇战基本上都在200米以内,在400米外交战时基本上打不着人,平白浪费子弹。因此中华帝国的6.5毫米子弹并不影响战斗,反而因为中华帝国的6.5毫米子弹在中近距离上的高精度,可以更好的杀伤敌人。
光华十六年初,中华帝国陆军各部队全面完成了十年式军备大换装。
这也是自1895年开始,中华帝国近代陆军第三次装备大换装。
中华帝国陆军装备第一次大换装是在前朝清光绪二十一年,当时国内的装备工业能力太弱,所有装备都进口自德国,清一色的德械装备。到了1900年,中华帝国大规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工业制造,国内开始大规模仿制德械装备,从而有了中华帝国本土的强大山寨工业能力,从而促成中华帝国陆军第二次大规模换装,清一色的山寨西方军工产品。
到了光华十年(1910年),中华帝国本土工业体系趋于完善,中华帝国陆军开始了第三次大规模装备更新计划。这次是中华帝国工业经过漫长的发展,摆脱西方工业约束和积压,突破西方封锁走向世界的时期。
为了打造中华帝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体系,中华帝国陆军率先提出使用自主军事装备体系,以6.5毫米步枪弹作为基础而诞生的中华帝国新枪族体系成为最耀眼的标志。
在欧美还在使用7.92和7.62步枪弹体系的时代,基于中华帝国的6.5毫米步枪弹体系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枪族武器系统在欧洲战场和日本战场上大放异彩,经过了实战的检验,并证明是一种成功的武器体系。
任何一款口径的步枪子弹都要求经过长时期的实践考验才最终成为一个国家军队的制式子弹,这其中包括杀伤力是否满足战场需要,工业化难易程度,是否易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原材料的使用成本情况,是否满足廉价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可以说,一个国家在子弹方面的工业生产能力,是这个国家的陆军工业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准。
中华帝国有能力研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标准步枪弹口径的新型子弹,这种能力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够做到的。尤其是西方国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才最终决定以7.62步枪弹和7.92步枪弹作为通用标准,而中华帝国在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情况下,仅仅是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的一句话就决定了,这不得不让欧美各**事家们一开始对中华帝国的6.5毫米步枪弹大放阙词,甚至贬得一文不值。
然而,中华帝国陆军对帝国皇帝王辰浩的信任程度已经达到了绝对服从,没有任何异议的地步。在这种氛围下,经过六年时间的大规模换装,通过对欧洲交战国的军火出口,通过对日作战的实战检验,欧美各国的军事专家们渐渐改变了他们的看法,发现了中华帝国6.5毫米步枪弹的优点。
在欧洲战场上,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工业强国自然不会缺少步枪和子弹等基本武器装备,本国的军工能力和生产能力完全可以满足战场上的消耗。但是向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沙俄帝国、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等国家,他们的工业能力薄弱,国内的军工生产能力和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在开战一年后便无法及时补充前线的武器和弹药消耗了,这就需要他们从国外大规模的进口步枪和子弹,以此来补充战场上的武器和弹药消耗。
中华帝**方既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当做大发战争财的机会,同时也把欧洲战场当做检验中华帝国武器装备的试验场,用实战来检验中华帝国的武器装备,这才是迅速提高中华帝国的军事工业知名度,扩大海外市场的最好的宣传方式,比花费数亿龙币在欧美各国做广告的效果好了百倍。
中华帝**方需要检验十年式陆军装备的性能和实战性,因此在协约国和同盟国出口军火时,十年式半自动步枪、手枪、轻机枪、重机枪等也跟着对外出口。
起初,各个交战国都嫌弃中华帝国的6.5毫米枪族体系威力太小,不太乐意采购,反而要求中华帝国专门为各国重启7.92和7.62步枪弹生产线,以及基于使用这两款子弹的枪族生产线。
虽然按照西方各国的要求重启7.62和7.92枪族和弹药生产线可以赚不少钱,但是中华帝**方还是否决了,为了让欧战各国使用中华帝国的6.5毫米枪族武器,中华帝国决定以最优惠的价格出口。
由于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等国的经济能力有限,战争打了一年多后,财政更加吃紧,因此当中华帝国愿意将6.5毫米枪族打6.5折出口时,各国的政客们见有利可图,于是便同意了。
就这样,中华帝国的6.5毫米枪族系列武器开始大规模向欧洲出口。
在战场上,中华帝国的6.5毫米枪族系列武器很快便打出了名声,射击精度高,后坐力小,装弹量大、火力猛,重量轻、易携带,最重要的是其战场可靠性,在恶劣天气和环境中依然保持着高度的射击可靠性,这一系列优点令中华帝国的6.5毫米枪族一下子得到了各**队的一致好评。
欧洲战场上的实战表明,双方军队遭遇战基本上都在200米以内,在400米外交战时基本上打不着人,平白浪费子弹。因此中华帝国的6.5毫米子弹并不影响战斗,反而因为中华帝国的6.5毫米子弹在中近距离上的高精度,可以更好的杀伤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