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三俊,蒋德璟,吴牲,方贡岳等东林人也都是脸色大变,显然刘宗周事先并没有同他们商议。

    内阁四臣的脸色也很难看,他们早知道刘宗周善于挑刺,不好对付,但想不到刘宗周不止是挑刺啊,这简直是连大腿骨都挑出来了。

    杨嗣昌是崇祯的宠臣,虽然死了,但每每念起,崇祯依然是眼眶泛红。

    卢象升当年力抗建虏而死,满朝文武都是钦佩,只不过杨嗣昌对卢象升一直抱有偏见,他在世之时,褒奖卢象升的声音一直被压制,如今杨嗣昌已死,只要群臣达成一致意见,追赠、追谥卢象升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最大的难题是左良玉和贺人龙的处理。

    左良玉镇守襄阳,麾下兵马五万,是现在中原剿匪的主力。

    贺人龙是陕西总兵,麾下兵马虽然没有五万,但秦兵历来是劲旅,所以明知道贺人龙是襄城战败的祸首,朝廷也不敢逼他太急,只是革了他总兵的官职,准他戴罪立功。

    两人都是统兵大将,岂能轻动?

    明末时,各镇总兵手下的主力都是豢养的家丁,知总兵而不知有朝廷,只要总兵带头,不管投降还是造反,他们都会跟从,这也是明末很多将领变成三姓家奴,来回反复的重要原因。现在是崇祯十五年,情况虽然还没到十七年后的严重程度,但苗头却已经很明显了,

    因此朝廷对武将的处理很是谨慎,谁也怕重蹈崇祯四年孔有德在山东叛乱的覆辙。

    刘宗周一代大儒,不会不知道其中利害,为什么要在朝堂上公开提出?

    其实在襄城兵败之后就有不少的御史上疏弹劾贺人龙,要求朝廷严惩,但都被内阁压住了。

    但内阁压不住刘宗周。

    朱慈烺也是吃惊,想不到刘宗周的首奏这么“激烈”,甚至是有点无脑!

    给卢象升追谥,惩治贺人龙,这两件事都是朱慈烺想做的,前者没有疑义,但后者绝不能轻动,必须谋定而后动。

    贺人龙逃回陕西之后,一直躲在军营中不敢露面,只恐被朝廷捉拿,一直躲到五月份见好像没事了,才敢走出军营,后被孙传庭骗到中军帐绑缚,再召集陕西众将,论罪而诛杀。

    贺人龙死后,一小部分贺人龙的亲信想要哗变,但很快就被平息。

    这一切都仰赖孙传庭的高超手段。

    贺人龙死后,高杰接替他的位置,统领秦兵,后成为弘光朝江北四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