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时不时在各处参加一些佛事活动,邻村的这些老斋姑娘们大多互相认识,可要经常相互见面却不太容易,每月六次的赶集日是斋姑娘们相互见面聊天倾述的日子。

    只要不是太恶劣的天气,王惠贞和林芳贞坚持每个赶集日都到集市上来,每次都能先后见到十多名斋姑娘,她们凑在一起倾述着各自的酸甜苦辣,有时小声地窃笑,有时偷偷地抹泪。

    装着一肚子话来,相互倾述安慰,聊完后带着释怀和轻松还有不多的收入而归。每个赶集天的这种聚会成了附近斋姑娘们的“组织活动”,每个斋姑娘来集市时都带上一篮子小菜或禽蛋水果等之类的东西,大家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聊天而不是为了赚钱。

    由于她们经常聚在集市的同一个地方卖东西,有人干脆把这个地方叫做“斋姑娘摊”,其他人也自觉的从不来挤点她们这小地盘。

    她们卖的东西不介态度和蔼,而且价钱公道,货真价实,称量决不会缺斤少两,从不斤斤计较,很多时候还多送几根葱多给两瓣蒜,所以有需要的人们都喜欢在她们这里买东西,有时有人甚至多付她们一些钱,可她们从不多要一分。

    斋姑娘们相互的东西大多不同,有时她们相互之间也把卖的东西相互赠送或相互交换,她们卖得的钱一般家里人也不要她们的,让她们作为自己的零用钱和买香蜡供佛的钱。

    林芳贞和王惠贞是“斋姑娘摊”的中心人物,因为她们俩有文化见识广,斋姑娘们常常从她们这里寻求安慰理解和疏导,她们俩家里也不缺钱,常常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其他斋姑娘有时直接“借钱”给有需要的人,钱借出去后她们从没问要过,可借了钱的斋姑娘或早或迟都会一分不少的还给她们。

    出家人不打诳语,斋姑娘也是这样。

    这天中午,王惠贞和林芳贞正在“斋姑娘摊”跟其他斋姑娘聊天时,有一位年轻的戴眼镜的干部模样的人朝她们走过来。

    “斋大孃们,请问你们中哪位是林芳贞大孃?”这干部欠欠身子,礼貌地问,本地人见到斋姑娘,要是不知道她们姓啥,就叫一声“斋大孃”,这是她们最喜欢的称呼。

    林芳贞从自己带来坐着的小凳上起身说:“我是林芳贞。”

    “哦——林大孃,您好!”年轻干部向习惯性地林芳贞伸出双手,又突然意识到了对方是斋姑娘,忙收回手。

    干部说:“我是县上的干部,我想了解一下,您还住在原来的老房子里吗?”

    “是的,有什么事吗?”林芳贞奇怪地问。

    干部重复道:“您住的还是解放前住过的地方吗?”

    林芳贞:“是的,请问你——”

    “林大孃,你快回去吧,我去乡上的打个电话,下午有人要来看您。”干部说。

    “谁?谁要来看我?”林芳贞问。

    干部笑笑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年轻干部说着转身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