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故事到此为止,兴许也不失为一个好故事。虽然我们还有许多事情没有交代清楚,譬如帝林是否成功地归入了总长的麾下?杨明华最后真的倒台了吗?以及,威尔曼兄弟后来怎样了?
即便是对不那么熟悉黄金一代历史的人来说,前两个问题也是无需解答的,因为他们都知道紫川家最后还是由姓紫川的人掌管,而帝林的大名更是常常出现在民间的恐怖故事中,无论在紫川家还是魔族,都能止小儿夜啼。至于最后一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回答,并且这个回答,彻底改变了帝林和斯特林之间的关系。
那是发生在七七八年二月的“威尔曼惨案”,威尔曼家族上下一百一十三口,只有当时正在总长府加班的李清旗本逃脱了毒手。对于惨案的发起人,史家普遍认为是当时一手遮天的总统领杨明华。起因也很简单,威尔曼家族有倒向总长的倾向,作为掌握紫川家将近一半财脉的大家族兼元老,他们的表态十分重要,得不到就毁掉,这对杨明华来说是理所应当。然而,对于这次事件,幸存者李清·威尔曼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此事与帝林有绝对的关系,但我知道是他在借刀杀人,他在报复。”
历史学者对于李清的指控常常不以为然,认为她是无法原谅作为当时任务执行者的帝林,因恨意而生出臆想,才对帝林做出无端的指责。帝林与威尔曼家族并无恩怨,他完全没有动机也没必要去设计这样一场灭门惨案——何况他当时已经身处总长紫川参星的阵营,屠杀威尔曼家族的行为无异于减损己方一大助力,这对帝林而言无任何好处。
但李清对此提出质疑,在一次采访中,她言语尖刻地指责当时已远走海外、不能与她对质的帝林:“如果不是他煽风点火,杨明华绝不会下这种命令。为什么那么多家族,偏偏就是我们?帝林根本不是被迫,这桩惨案是他主动促成的,而且还是他向杨明华索要的‘奖赏’!”
尽管李清多次提出类似的言论,但她毕竟无法举出实际的证据,甚至无法说明帝林的动机,因此,这件事最终还是只能算到杨明华身上。
但这件事就此结束了吗?当然没有。
正如监察厅某条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守则: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李清给帝林带来的麻烦,远不止舆论这一项。
就在帝林暗自懊恼竟有漏网之鱼时,另一桩麻烦找上了门。
是斯特林。
斯特林进门时竟然算得上冷静,他没有第一时间指责帝林的行为,而是平静地问杨明华为什么会突然对你发布这种命令?
帝林当时在洗手,洗手池里是点点的血痕,都不是他的血。
面对斯特林的问题,帝林态度近乎无辜:“不知道,命令是突然下达的,我甚至没来得及通知你。”
斯特林站在原地看他,好一阵才说:“是来不及,还是不想通知?”
帝林扯下毛巾,把手一点点擦干净。他看向镜子里的斯特林,淡淡地说:“如果你是来兴师问罪的,又何必听我的辩词呢?”
斯特林抿紧了唇,他们在镜中对视,都在彼此眼中看出久违的冷光。
帝林把毛巾挂回原位,漫不经意地说:“你不是也说想杀了他们吗?只是你怕在紫川参星面前难做。我没有这个顾忌,又替你把事办成了,你难道不高兴?”
斯特林脸颊微微抽搐,声音也不自觉颤抖起来:“我是这样想过,但我只是想过杀了那两个人。”他在最后四个字上咬了重音。
“那其他的就算赠品吧。”帝林终于转过身,双手抱胸,近乎愉悦地说出这般残忍的话,“你太心软了,有些事一旦做了,就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你有你的立场,有些事不能做、或者不愿做,我都可以理解。但你要我眼睁睁看着侮辱过你的人活在我眼皮底下,而且还过得比世上大部分人都好,请原谅,我做不到。”
即便是对不那么熟悉黄金一代历史的人来说,前两个问题也是无需解答的,因为他们都知道紫川家最后还是由姓紫川的人掌管,而帝林的大名更是常常出现在民间的恐怖故事中,无论在紫川家还是魔族,都能止小儿夜啼。至于最后一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回答,并且这个回答,彻底改变了帝林和斯特林之间的关系。
那是发生在七七八年二月的“威尔曼惨案”,威尔曼家族上下一百一十三口,只有当时正在总长府加班的李清旗本逃脱了毒手。对于惨案的发起人,史家普遍认为是当时一手遮天的总统领杨明华。起因也很简单,威尔曼家族有倒向总长的倾向,作为掌握紫川家将近一半财脉的大家族兼元老,他们的表态十分重要,得不到就毁掉,这对杨明华来说是理所应当。然而,对于这次事件,幸存者李清·威尔曼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此事与帝林有绝对的关系,但我知道是他在借刀杀人,他在报复。”
历史学者对于李清的指控常常不以为然,认为她是无法原谅作为当时任务执行者的帝林,因恨意而生出臆想,才对帝林做出无端的指责。帝林与威尔曼家族并无恩怨,他完全没有动机也没必要去设计这样一场灭门惨案——何况他当时已经身处总长紫川参星的阵营,屠杀威尔曼家族的行为无异于减损己方一大助力,这对帝林而言无任何好处。
但李清对此提出质疑,在一次采访中,她言语尖刻地指责当时已远走海外、不能与她对质的帝林:“如果不是他煽风点火,杨明华绝不会下这种命令。为什么那么多家族,偏偏就是我们?帝林根本不是被迫,这桩惨案是他主动促成的,而且还是他向杨明华索要的‘奖赏’!”
尽管李清多次提出类似的言论,但她毕竟无法举出实际的证据,甚至无法说明帝林的动机,因此,这件事最终还是只能算到杨明华身上。
但这件事就此结束了吗?当然没有。
正如监察厅某条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守则: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李清给帝林带来的麻烦,远不止舆论这一项。
就在帝林暗自懊恼竟有漏网之鱼时,另一桩麻烦找上了门。
是斯特林。
斯特林进门时竟然算得上冷静,他没有第一时间指责帝林的行为,而是平静地问杨明华为什么会突然对你发布这种命令?
帝林当时在洗手,洗手池里是点点的血痕,都不是他的血。
面对斯特林的问题,帝林态度近乎无辜:“不知道,命令是突然下达的,我甚至没来得及通知你。”
斯特林站在原地看他,好一阵才说:“是来不及,还是不想通知?”
帝林扯下毛巾,把手一点点擦干净。他看向镜子里的斯特林,淡淡地说:“如果你是来兴师问罪的,又何必听我的辩词呢?”
斯特林抿紧了唇,他们在镜中对视,都在彼此眼中看出久违的冷光。
帝林把毛巾挂回原位,漫不经意地说:“你不是也说想杀了他们吗?只是你怕在紫川参星面前难做。我没有这个顾忌,又替你把事办成了,你难道不高兴?”
斯特林脸颊微微抽搐,声音也不自觉颤抖起来:“我是这样想过,但我只是想过杀了那两个人。”他在最后四个字上咬了重音。
“那其他的就算赠品吧。”帝林终于转过身,双手抱胸,近乎愉悦地说出这般残忍的话,“你太心软了,有些事一旦做了,就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你有你的立场,有些事不能做、或者不愿做,我都可以理解。但你要我眼睁睁看着侮辱过你的人活在我眼皮底下,而且还过得比世上大部分人都好,请原谅,我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