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善于牧马者,可称为“牧能”,如善于养蚕者,可谓之“蚕能”,等等。

    其二,再设“佐才馆”。

    不论出身,无念门第,对或有施政牧民之才,抑或者是寒门出身而仕途无门者,考校才学后可授予官职,成为大汉僚佐。

    且拾遗之策,不仅于巴蜀之地。

    乃是遣细作大举入逆魏治下之地宣扬,取此消彼长之利。

    毕竟,如今的逆魏已然实施“九品中正制”,抡才典士已经带上了门第的局限。

    无数微末出身的良才,在逆魏治下若想出仕,只能选择邀名于世等待官府征辟,抑或者是自荐于各豪门权贵充任门生。

    若是大汉不拘一格登用人才的消息传至逆魏,或多或寡会有人千里来附。

    光耀门楣且施展才学嘛,有学之士的追求不外如此。

    自然,此策亦有所弊端。

    如逆魏得知后,必会用“间”。

    如择人遣来,明乃贤才来奔,暗则是充当奸细。

    不过,以大汉如今务实的吏治程度,丞相对此倒无有多少担忧。

    小打小闹的奸细行为,触及不到大汉的机密,逆魏遣来了也无伤大雅。

    至多让人严加盯视,待事露了,一刀斫首便是。

    若是像“郑国渠”那般的大手笔,丞相自信,逆魏还无有人可骗得了自身。

    不管如何,此策可对逆魏的用人制度形成冲击,让逆魏治下的寒门等暗流涌动。

    于大汉而言,亦然利大于弊。

    其次,郑璞所进的“移风易俗”之策,乃是针对迁徙来蜀地及汉中的南中蛮夷及西北羌氐的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