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马峰山狐疑的目光转向了自己,谭振华轻咳一声,开门见山地问道:“马总师,你可曾听说过“BAC”这款客机?”

    马峰山微微愣了一下,在他的想法里,这位与郭蓉玮一同前来的谭振华同学,最多也就是老郭的得意弟子之类,那么,与自己的这次见面谈话理应由郭蓉玮来主导才对,可为什么倒是这位谭同学来提问?

    而且,他也从好几个渠道听说了郭蓉玮向部里提出的这个“BAC”计划,包括郭蓉玮自己也没向他隐瞒,在年初他做计划和向上的汇报材料的时候,郭蓉玮还特意打了好几个电话来征询自己的意见。

    这件事,难道不应该是老郭亲自主导么?难道,这个学生,已经让郭大教授满意到可以放手承担这么大的事情了?

    郭蓉玮看着马峰山略显踌躇的表情,笑着解释道:“老马你别多心,我这个学生啊,他其实是挂名的,并没有在我们宁航读书。这小子贼着呢,他已经考上了米国的斯坦福大学电子系,秋天就要去留学了,至于他在“BAC”项目当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呵呵,这容我先卖个关子,你也不要多问,总之,只要不涉密的问题,你就当他问的就是我问的好了。”

    马峰山虽然还是一脑门子雾水,不过还是点头应道:“你问的是一架不列颠的飞机,还是民航机,有啥密可保的?要保,也是不列颠那边保吧。”

    顿了顿,他稍稍整理了一下思路,然后开口道:“你们说的这个“BAC”,应该就是“不列颠宇航公司”设计制造的“BAC1-11”吧,这的确是一架好飞机。”

    谭振华心头暗乐,这开头,和当初郭蓉玮第一次谈到这架飞机时候的语气,简直一模一样。这么看来,自己当初利用不算太多的航空知识挑出的这位,还真是蒙对了。

    打开了话匣子,谈的又是自己专业的领域,马峰山开始了娓娓的讲述:

    “既然谈到了“BAC”,那就不能不先谈谈设计和制造它的“不列颠宇航公司”。

    “这是一家具有非常悠久历史的公司,起初并不叫这个名字,1960年,由维克斯公司、布里斯托尔公司和不列颠电力公司重组而诞生的这家企业最初的名称是“不列颠飞机公司”,而到了1978年,霍克西德利公司和苏格栏航空公司又合并了进来,才改成了现在这个名字。”

    “哦,对了,振华同学你可能不知道,我解释一下,这家后来合并进来的“霍克西德利公司”本身也具有非常强的飞机设计制造能力,目前占据我们华夏最大数量的民航机队“三叉戟”飞机就是由这家公司设计制造的。”

    “所以,经过这么合并以后的“不列颠宇航公司”,可以说拥有了欧洲首屈一指的飞机设计和制造能力,而你们说到的这架“BAC1-11”,就是这家公司旗下最成功的的民用航空产品。”

    马峰山毫不犹豫地用几个“最”表达了自己对“BAC1-11”这架飞机以及设计、制造了这架飞机的“不列颠宇航公司”的赞赏。

    “说

    回飞机本身。这架飞机应该是从1960年左右开始设计,1963年进行了原型机首飞,按照欧洲这些航空制造企业操作民航机项目的惯例,在首飞之前,它就已经收到了多家航空公司的订单

    。”

    “但是,这架飞机的试飞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63年10月,其中一架参加试飞的飞机坠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经过后来的原因分析,发现事故是由于“深度失速”引起的,而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机翼与尾部的发动机在高迎角下的对冲效应,该效应导致尾翼气流减少,从而导致了灾难性的结果。”

    “也正因为这起事故,“不列颠宇航公司”对飞机的设计进行了重大修改,设计并添加了被称为“振动杆”和“推杆”的设备,并重新设计了机翼的前缘,使气流能顺畅进入发动机和尾翼。经过了这番修改,“BAC”成为了一款非常安全的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