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蓉玮说出想让他参与这件事,实在出乎谭振华的预料,他急急问道:“老师,您是不是搞错了什么?这是造飞机哎,我勒个去,对这行我可是完全两眼一抹黑,您不会以为我能设计出四旋翼无人机,就能设计出民航机了吧?”
郭蓉玮一个爆栗砸在谭振华脑壳上喝到:“想什么呢,你敢设计画图,我还不敢造呢,那可是关系到上百条人命的大事,哪容得半点马虎?”
谭振华懵逼了,他苦着脸摸着脑门上被郭蓉玮敲出来的包问到:“那老师您什么意思?”
郭蓉玮长叹一声:“振华,此事说来话长,你听我慢慢跟你讲。”
“说起这个“运十”,可算是命运多舛。1970年国家下达“运十”研制任务的时候,它肩负了一项重要的使命,设计目标就是要让首辅同志从华夏直飞欧洲的明灯阿尔巴尼。因此,才提出了四发、宽机身、长航程、高亚音速的方案,这些,你都是知道的。”
谭振华点点头,这些也不算什么秘密,都有公开报道的,上次三人喝酒的时候他还特别提到过。
郭蓉玮继续说道“即便身为一名航空人心里不愿面对,我也必须要承认,就像你说的,这样的飞机,以我们华夏当前的基础工业水平,其实是造不好的,我们能造的,只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壳。
当年我们是下了决心按照米国运输类飞机适航性标准FAR-25为依据设计这架飞机,但是在实际制造过程中,其实相当的痛苦。可以说,在材料、制造工艺、装配等方面全面遇到了问题,最后设计能力只能被迫向制造能力妥协。
在“运十”飞机全机的14个大系统共435项成品和附件中,有305项必须进行全新研发。尽管凭借西方世界和我们逐渐改善的关系,关键设备比如雷达、通讯设备这些可以采用引进的办法解决,但是在材料加工、装配工艺上的差距却无法靠引进来改善。
“运十”飞机整体结构多,大锻件、大蒙皮和大型材多,而我们国内没有相应的基础工业和科技支撑,缺乏机体龙骨所用的巨型水压机,没有高强度的焊接技术,复合材料的生产加工更是不过关,面对这些情况,就只能因陋就简,土法上马。
这所谓的土法上马就是:没有制造大型飞机合金蒙皮的设备,就采用较小型的军用飞机蒙皮拼接,没有加工大型机体龙骨所用的巨型水压机,满足不了设计要求的整体构件加工时就用小型设备分段锻造、组合拼装、小件焊接的办法解决。
“运十”的机翼大梁、长桁和水平尾翼大梁等60余项大的机械加工件,由于尺寸大、外形复杂、精度要求高,我们三机部系统内就只有西京飞机制造厂能加工、成形,但是我们又没有大型战略运输机可以执行运输任务,只能从地面慢慢走,结果第一次加工后由于在运回魔都的途中受潮,全部晶界腐蚀报废,而这个问题基本无解,最后还是魔都飞机制造厂自己土法成形后交付使用。”
“这样做的结果,使得“运十”飞机的空重大幅度超标,即便最后将机体
长度减少了几米,空重仍然比当成范本的“波音707”重,而且整个飞机的结构强度也堪忧,隐患重重,事实上根本无法保证安全。”
“其实,1980年“运十”首次试飞的时候,行业内很多同志就提出了质疑,认为我们这样制造的飞机机体强度不行,他们的担忧其实非常有道理,当年第一架“运十”整机装配完毕用做静力试验的时候,共查出各种故障1650余条;第二架,也就是后来飞上天的那架,在试飞前的飞机全面质量复查中,发现其中铆接部件质量问题5312条,较大故障127条,需报废换新的零件有825件。”
“所以,这架飞机虽然最后勉强飞上了天,其实还是隐患重重,至少,我自己是不敢坐的,我倒是真心佩服老马还有老程他们几个,敢乘着这架飞机上天去溜达,我想,他们当时恐怕都做好了当烈士的心理准备了吧。”
郭蓉玮最后用带着苦笑的调侃结束了自己的讲述。
谭振华听完了郭蓉玮的讲述也是一阵沉默。
华夏的家底本来就薄,刚建国的时候真是要啥没啥,后来凭借牺牲了几十万人打赢了高丽战争,争取到苏俄的156项援助,勉强打下了重工业的底子。但是,苏俄给的东西在当时就不能算先进,又经过了将近三十年的基本原地踏步,想要一口吃个胖子,明显超过了自身的能力。
郭蓉玮一个爆栗砸在谭振华脑壳上喝到:“想什么呢,你敢设计画图,我还不敢造呢,那可是关系到上百条人命的大事,哪容得半点马虎?”
谭振华懵逼了,他苦着脸摸着脑门上被郭蓉玮敲出来的包问到:“那老师您什么意思?”
郭蓉玮长叹一声:“振华,此事说来话长,你听我慢慢跟你讲。”
“说起这个“运十”,可算是命运多舛。1970年国家下达“运十”研制任务的时候,它肩负了一项重要的使命,设计目标就是要让首辅同志从华夏直飞欧洲的明灯阿尔巴尼。因此,才提出了四发、宽机身、长航程、高亚音速的方案,这些,你都是知道的。”
谭振华点点头,这些也不算什么秘密,都有公开报道的,上次三人喝酒的时候他还特别提到过。
郭蓉玮继续说道“即便身为一名航空人心里不愿面对,我也必须要承认,就像你说的,这样的飞机,以我们华夏当前的基础工业水平,其实是造不好的,我们能造的,只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壳。
当年我们是下了决心按照米国运输类飞机适航性标准FAR-25为依据设计这架飞机,但是在实际制造过程中,其实相当的痛苦。可以说,在材料、制造工艺、装配等方面全面遇到了问题,最后设计能力只能被迫向制造能力妥协。
在“运十”飞机全机的14个大系统共435项成品和附件中,有305项必须进行全新研发。尽管凭借西方世界和我们逐渐改善的关系,关键设备比如雷达、通讯设备这些可以采用引进的办法解决,但是在材料加工、装配工艺上的差距却无法靠引进来改善。
“运十”飞机整体结构多,大锻件、大蒙皮和大型材多,而我们国内没有相应的基础工业和科技支撑,缺乏机体龙骨所用的巨型水压机,没有高强度的焊接技术,复合材料的生产加工更是不过关,面对这些情况,就只能因陋就简,土法上马。
这所谓的土法上马就是:没有制造大型飞机合金蒙皮的设备,就采用较小型的军用飞机蒙皮拼接,没有加工大型机体龙骨所用的巨型水压机,满足不了设计要求的整体构件加工时就用小型设备分段锻造、组合拼装、小件焊接的办法解决。
“运十”的机翼大梁、长桁和水平尾翼大梁等60余项大的机械加工件,由于尺寸大、外形复杂、精度要求高,我们三机部系统内就只有西京飞机制造厂能加工、成形,但是我们又没有大型战略运输机可以执行运输任务,只能从地面慢慢走,结果第一次加工后由于在运回魔都的途中受潮,全部晶界腐蚀报废,而这个问题基本无解,最后还是魔都飞机制造厂自己土法成形后交付使用。”
“这样做的结果,使得“运十”飞机的空重大幅度超标,即便最后将机体
长度减少了几米,空重仍然比当成范本的“波音707”重,而且整个飞机的结构强度也堪忧,隐患重重,事实上根本无法保证安全。”
“其实,1980年“运十”首次试飞的时候,行业内很多同志就提出了质疑,认为我们这样制造的飞机机体强度不行,他们的担忧其实非常有道理,当年第一架“运十”整机装配完毕用做静力试验的时候,共查出各种故障1650余条;第二架,也就是后来飞上天的那架,在试飞前的飞机全面质量复查中,发现其中铆接部件质量问题5312条,较大故障127条,需报废换新的零件有825件。”
“所以,这架飞机虽然最后勉强飞上了天,其实还是隐患重重,至少,我自己是不敢坐的,我倒是真心佩服老马还有老程他们几个,敢乘着这架飞机上天去溜达,我想,他们当时恐怕都做好了当烈士的心理准备了吧。”
郭蓉玮最后用带着苦笑的调侃结束了自己的讲述。
谭振华听完了郭蓉玮的讲述也是一阵沉默。
华夏的家底本来就薄,刚建国的时候真是要啥没啥,后来凭借牺牲了几十万人打赢了高丽战争,争取到苏俄的156项援助,勉强打下了重工业的底子。但是,苏俄给的东西在当时就不能算先进,又经过了将近三十年的基本原地踏步,想要一口吃个胖子,明显超过了自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