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北分裂以来,便各自遵循现实环境而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战争体系,形成了南船北马的格局。

    只不过南人所仰仗的战争器械也不唯战船一项,尤其是东晋以来不乏雄才统军北伐,而北方可没有南方那样密集畅通的水道可供利用,于是战车这种拥有一定运载能力和机动力,同时还兼有防护力的工具便又获得了重视。

    讲到对于战车的运用之精妙,最为让人惊艳的战例自然就是宋武帝刘裕大破北魏精骑大军的却月阵。却月阵作为一种战阵,想要达成复刻固然是有着比较苛刻的限制,除了刘裕本身的战绩之外,很难再找到类似的战例。但是以车克骑的战术思路,却是非常值得参考。

    尽管西魏也有着非常可观的骑兵编制,尤其李泰在击败突厥之后,大大提升了对于漠南和陇右的控制力,使得西魏的骑兵力量在过去两年里更加激增。

    但是此番魏军远道来攻,攻城扩地才是最重要的任务,对于野战奔袭方面的需求并不算太大,再加上所行经的路线本身便多崎岖山道,更加限制了骑兵力量的发挥,以及后勤给养方面的限制,因此所携骑兵力量并非作战主力。

    尤其是在当下的乌苏城南,西魏能够集结起来投入作战的骑兵力量不过只有一万余众,规模是要远逊于北齐。

    因此在这场决战中,摆在西魏面前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抵消北齐强大骑兵的机动力、以及由此所建立起来的对战场的控场能力。如果这一点不能做到有效的控制,那么这一场战事西魏还没打便已经输了过半。

    李泰之所以答应高洋要在铜鞮水河口展开决战,其中一大原因就是铜鞮水和浊漳水天然的水道给骑兵奔驰于战场所造成的障碍。魏军依托于此两道河流,起码不必面临被敌骑环绕围困于旷野之中的窘迫处境。

    当然河道也难以久恃,尤其今夏本就大旱,铜鞮水注入浊漳水的河口水流算是最为丰沛的,但所形成的河道宽度也不过只有十几丈罢了。

    这样的宽度对普通人而言确可称得上是障碍,但对兵力强盛的北齐大军则实在谈不上是什么天谴绝途。只要战斗正式打响,就会有各种方法能够跨水而来。

    所以战车便也成了李泰在此战中限制敌军骑兵力量的一大选择,之前他攻破江陵之后,本就俘获到了大量的南朝相关工匠力役,使得西魏方面舟车制造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早在旧年侯景之乱,李泰随军前往河洛地区时便曾凭着战车与敌军交战获胜,如今得到了南朝的技术和工匠补充,那自然就变得更加专业。

    之前在进入沁水河谷交战的时候,他便用战车临时结营结阵,算是小试牛刀。不过义宁城下的战斗尚不足以施展开这车阵的完全形态,如今在与北齐展开决战之际,自然也就不再藏私。

    此时的战场上有上百架战车,并没有按照什么固定的阵型进行排列,而是杂乱的停放在战场上。车轮都已经被拆除掉,特制的车箱容量颇大,里面堆满了挖掘陷阱所挖出的土石,四角还有地钉固定,虽不说稳如磐石,也难以轻易撼动。

    车阵中的魏军将士们傍车结阵,形成二三十人之间的小型战阵。最外围的是手持长枪、长斧的战卒,两翼则是刀盾战士,最里面乃是弓弩手。

    这样的结阵参考了许多南人战术的特色,本身对于战场上的骑兵力量就具有一定的克制效果,搭配以战车一起运用,效果则就更加的出众。

    齐军精骑气势汹汹的冲杀而来,面对这下有陷阱、上有车障的布置,一时间也并没有什么好的应对之法。为了保持冲击的速度和力度,只能分道驰入车阵之中。

    原本凝聚成一束洪流的冲杀战阵顿时便被车阵分割成为数道支流,无论声势还是速度都遭到了极大的削弱。而在失去了这两点加持之后,骑兵大队的战斗力也会锐减。

    “东贼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