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总管府中,当李泰看完了李迁哲和李显兄弟两人的奏报后,便也认真的思索起来。
之前虽然是他率部长驱直入的收复汉中,但是对于汉中后续的局势变化却是不怎么清楚。
包括山南方面,虽然除了安康李氏之外,也安排了宇文虬和泉仲遵等坐镇其地,但这些人既不属于总管府嫡系,李泰也没有对他们严加督令,都给予了极大的自主权。
毕竟他真正的经营重心还是在江汉之间,山南汉中更看重的还是其地域上的渠道功能,但是对于牢牢掌控其地军政权力的需求并不算高,而且中外府也未必会乐见他把手伸得这么长。
李迁哲兄弟俩作此奏报,老实说还是让李泰比较意外的。尤其是主动提出让总管府派遣官员入境整编那些荫庇人众的请求,更让李泰颇感诧异。
眼下的他倒并不怎么急迫的去限制这些地方豪强的势力,因为凭如今荆州总管府的行政力量还并不足以完全接手地方管理,军政方面都仍需仰仗这些地方豪强。
毕竟李泰做大于东南才仅只数年而已,人才的积累和获取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不能说开个考场、安排几场考试,合格的行政人才就都刷新出来了。
荆州总管府如今获取人才的渠道,第一便是由朝廷或中外府进行委任,不过由于荆州总管府地位比较特殊,来自国中的任命只限定在总管府和州郡上佐这一级别,而且数量和频次都较少,任命之前都要和总管府进行充分的沟通,极少会直接委任空降。
第二也是最主要的,那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征辟,比如李泰门下这些门生故吏们,还有崔谦这样的关东世族亲戚旧交,以及之前主动依附而来的鲁悉达等地方豪强,当然也包括战俘降人当中智慧勇力之士。
第三那就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李泰之前在商原乡里便培养了一批乡人子弟,未必教给多么高深的学问,主要的课程便是书法和算学,即便培养不出多么高明的人才,但也都能胜任文书核计等庶务吏术。
如今这一批商原子弟,便是总管府行政力量中的主力。他们虽不参与各项政令的讨论与决策环节,但却负责具体的管理执行。荆州总管府有着大量工商相关的文籍事务,也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批成熟的文吏进行管理维持,才得以高效运作。
至于州郡官学,在当下阶段而言,其实只是割开了一个乡情秩序的口子,想要成批量的提供优质人才仍然需要常年的经营和耐心等待。
江汉地区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地域跨度是很大的,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民情、地理等各种元素,实际管理起来要比关中地区还要更加复杂。
再加上周边形势同样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如果真的一刀切、不允许区域自治,将所有的管理权都收归总管府,那就等于将所有弊病与风险都收归一身,没有等到对手挑战,自身就先内耗挂了。
如今李泰对于荆州总管府的治理思路,那就是在政治上确立荆州总管府的唯一权威,军事上充分发挥地域间的制衡与互补,经济上则就是不遗余力的在沔北进行工商建设、从而推动形成一种虹吸效应,使得整个江汉地区的人事资源高速的向沔北地区汇集。
如今几项工作都进行的非常顺利,而且由于事务的高度集中化,也没有超出荆州总管府的能力范畴。对于地方上的控制的确是有些薄弱,但是这些地方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对总管府的依从度却越来越多。
像是汉东地区不乏随陆豪强们频频变现乡土资产,前往沔北包地建厂。
一则是沔北相对而言要更加的安全,不说总管府强大的军事基础,单单李大将军本身就是一个不败金身。二来就是沔北的工商氛围实在太好了,投资回报的周期也要比耕垦土地快速得多。
眼下虽然并不急于收回对于地方上的管理权,但是主动送上来的李泰也不会拒绝。而且如果山南情况确如李迁哲奏报中所言的话,这也的确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隐患,如果不妥善处理,很有可能会拖累到后续的伐蜀战事。
之前虽然是他率部长驱直入的收复汉中,但是对于汉中后续的局势变化却是不怎么清楚。
包括山南方面,虽然除了安康李氏之外,也安排了宇文虬和泉仲遵等坐镇其地,但这些人既不属于总管府嫡系,李泰也没有对他们严加督令,都给予了极大的自主权。
毕竟他真正的经营重心还是在江汉之间,山南汉中更看重的还是其地域上的渠道功能,但是对于牢牢掌控其地军政权力的需求并不算高,而且中外府也未必会乐见他把手伸得这么长。
李迁哲兄弟俩作此奏报,老实说还是让李泰比较意外的。尤其是主动提出让总管府派遣官员入境整编那些荫庇人众的请求,更让李泰颇感诧异。
眼下的他倒并不怎么急迫的去限制这些地方豪强的势力,因为凭如今荆州总管府的行政力量还并不足以完全接手地方管理,军政方面都仍需仰仗这些地方豪强。
毕竟李泰做大于东南才仅只数年而已,人才的积累和获取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不能说开个考场、安排几场考试,合格的行政人才就都刷新出来了。
荆州总管府如今获取人才的渠道,第一便是由朝廷或中外府进行委任,不过由于荆州总管府地位比较特殊,来自国中的任命只限定在总管府和州郡上佐这一级别,而且数量和频次都较少,任命之前都要和总管府进行充分的沟通,极少会直接委任空降。
第二也是最主要的,那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征辟,比如李泰门下这些门生故吏们,还有崔谦这样的关东世族亲戚旧交,以及之前主动依附而来的鲁悉达等地方豪强,当然也包括战俘降人当中智慧勇力之士。
第三那就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李泰之前在商原乡里便培养了一批乡人子弟,未必教给多么高深的学问,主要的课程便是书法和算学,即便培养不出多么高明的人才,但也都能胜任文书核计等庶务吏术。
如今这一批商原子弟,便是总管府行政力量中的主力。他们虽不参与各项政令的讨论与决策环节,但却负责具体的管理执行。荆州总管府有着大量工商相关的文籍事务,也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批成熟的文吏进行管理维持,才得以高效运作。
至于州郡官学,在当下阶段而言,其实只是割开了一个乡情秩序的口子,想要成批量的提供优质人才仍然需要常年的经营和耐心等待。
江汉地区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地域跨度是很大的,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民情、地理等各种元素,实际管理起来要比关中地区还要更加复杂。
再加上周边形势同样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如果真的一刀切、不允许区域自治,将所有的管理权都收归总管府,那就等于将所有弊病与风险都收归一身,没有等到对手挑战,自身就先内耗挂了。
如今李泰对于荆州总管府的治理思路,那就是在政治上确立荆州总管府的唯一权威,军事上充分发挥地域间的制衡与互补,经济上则就是不遗余力的在沔北进行工商建设、从而推动形成一种虹吸效应,使得整个江汉地区的人事资源高速的向沔北地区汇集。
如今几项工作都进行的非常顺利,而且由于事务的高度集中化,也没有超出荆州总管府的能力范畴。对于地方上的控制的确是有些薄弱,但是这些地方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对总管府的依从度却越来越多。
像是汉东地区不乏随陆豪强们频频变现乡土资产,前往沔北包地建厂。
一则是沔北相对而言要更加的安全,不说总管府强大的军事基础,单单李大将军本身就是一个不败金身。二来就是沔北的工商氛围实在太好了,投资回报的周期也要比耕垦土地快速得多。
眼下虽然并不急于收回对于地方上的管理权,但是主动送上来的李泰也不会拒绝。而且如果山南情况确如李迁哲奏报中所言的话,这也的确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隐患,如果不妥善处理,很有可能会拖累到后续的伐蜀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