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府客堂中,宇文泰和于谨相对而坐,旁边除了几名男女侍者之外,堂内便再也没有了其他的人。
两人面前的桌案上摆着一份荆襄方面的地图,地图上几个醒目的标识分别是穰城、襄阳以及江陵所在,尤其是代表江陵的地点被用朱笔重点标注了出来。
“江陵之事,还是要有劳太保了。”
宇文泰盯着地图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才又抬头望着于谨沉声说道。原太傅广陵王元欣月前病逝,李弼则因不久前统军驱逐来犯的柔然人马而由太保进位太傅,而于谨则得授太保。
于谨闻言后并没有立即回应此事,而是在稍作沉默之后又开口道:“太原公为此用心颇深,也经营日久,事到临头却转任他员,一时间想必难以心平气和的接受。若加阻挠,扰事尤深啊!”
他自知这一任命意味着什么,如果他要接手的话,那么李泰和荆州总管府就是他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所以在正式接手之前,他也必须要在宇文泰这里搞清楚这件事的尺度在哪里。
宇文泰闻言后便也叹息道:“是啊,人言军政大事俱决于中外府中,但今谋议伐灭他国,竟然还需要深虑方镇意下如何,岂不怪哉?”
他先感叹一声,然后又望着于谨说道:“太保与我相交共事多年,应知我绝不是一个性情孤僻刻薄、全无容人之量的人,对待同流尚且不失包容体谅,又怎么会心怀险恶、不容少辈出头?若我真有此意,天下人又能知李伯山是谁?”
讲到这里,宇文泰多多少少还是自觉有些尴尬,稍作停顿之后旋即便又说道:“但是此徒才性太过妖异,已经让人到了不得不做警觉的时刻。我与太保俱已功成名就,可以无惧少勇争先,然而门下总有子弟让人不得不虑。
李伯山功勋声望已是少徒之最,若再不加压制,则自此以后世道之内一人而已,恐无几家子弟当权治事的余地。我等众人当年立志以共奖王室,是为的与国同荣,却非独彰某人谋事。李伯山行的太快,也该停下来等一等他的同辈亲友。
太保或许觉得我这么想略显狭隘,李伯山之有今日也是实至名归。道理虽是如此,但情理上终究还是让人暗生心结。我与大司马总角即识,可谓世交,然而如今大司马言及李伯山必称佳婿、目无余子,观我拙子在人言中竟成末流,也的确是让人忧怅不平。”
本来是讨论国家大事,结果宇文泰却扯到了家长里短上来,甚至连独孤信对婿子们不同的态度都要讲出来掰饬一下,也的确是有失他的身份。而越是如此,则越表明他在道理上要制裁李泰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但很多事情往往只看利弊而不看是非,无论再多的理由和借口,事实就是如今的李泰已经是壮大到宇文泰努力多年所塑造的这个人事局面都容不下了。
当人的观念发生改变后,对人对事的各种看法也会随之更改,如今的宇文泰开始正视李泰的所带来的威胁,其人过往一些言行便也都被重新审视一番。
“年初国中有事,我本无意于名位,李伯山却借此兴事,串联群众。如今思来,他的确是有失分寸,心意怕是未可称纯。”
讲到这一点,宇文泰又长叹一声道:“此徒深谋远虑,其实早露端倪。旧年初入潼关,即循若干惠保进言府中,所论诸事竟与今时局面略同。当年所见只道是轻狂少年夸夸其谈,如今再观却不免令人叹其智谋深远。如今东南局面,也难说是否早有预谋啊!”
于谨本来一直在沉默倾听宇文泰的话,可当听到这里后还是忍不住皱了皱眉头,暗道太师莫非被李伯山给愁的道心失防,直接一竿子扯到邙山之战时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那时李伯山还曾在其麾下参战,不过只是一个有些冒失的毛头小子,说其能为十几年之后的局面出谋划策也是胡扯了。更何况如今东南局面的形成,一大半在于侯景南渡之后对南梁的一通搅闹,这事情高欢复生都未必能料准,李伯山能算到?
总之宇文泰这一番唠叨,在于谨听来多少还是有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咱都老伙计了,你心里咋想的我能不明白?也别在这里硬扯什么理由给自己做心理建设了,还是商量下具体该要怎么做吧。
两人面前的桌案上摆着一份荆襄方面的地图,地图上几个醒目的标识分别是穰城、襄阳以及江陵所在,尤其是代表江陵的地点被用朱笔重点标注了出来。
“江陵之事,还是要有劳太保了。”
宇文泰盯着地图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才又抬头望着于谨沉声说道。原太傅广陵王元欣月前病逝,李弼则因不久前统军驱逐来犯的柔然人马而由太保进位太傅,而于谨则得授太保。
于谨闻言后并没有立即回应此事,而是在稍作沉默之后又开口道:“太原公为此用心颇深,也经营日久,事到临头却转任他员,一时间想必难以心平气和的接受。若加阻挠,扰事尤深啊!”
他自知这一任命意味着什么,如果他要接手的话,那么李泰和荆州总管府就是他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所以在正式接手之前,他也必须要在宇文泰这里搞清楚这件事的尺度在哪里。
宇文泰闻言后便也叹息道:“是啊,人言军政大事俱决于中外府中,但今谋议伐灭他国,竟然还需要深虑方镇意下如何,岂不怪哉?”
他先感叹一声,然后又望着于谨说道:“太保与我相交共事多年,应知我绝不是一个性情孤僻刻薄、全无容人之量的人,对待同流尚且不失包容体谅,又怎么会心怀险恶、不容少辈出头?若我真有此意,天下人又能知李伯山是谁?”
讲到这里,宇文泰多多少少还是自觉有些尴尬,稍作停顿之后旋即便又说道:“但是此徒才性太过妖异,已经让人到了不得不做警觉的时刻。我与太保俱已功成名就,可以无惧少勇争先,然而门下总有子弟让人不得不虑。
李伯山功勋声望已是少徒之最,若再不加压制,则自此以后世道之内一人而已,恐无几家子弟当权治事的余地。我等众人当年立志以共奖王室,是为的与国同荣,却非独彰某人谋事。李伯山行的太快,也该停下来等一等他的同辈亲友。
太保或许觉得我这么想略显狭隘,李伯山之有今日也是实至名归。道理虽是如此,但情理上终究还是让人暗生心结。我与大司马总角即识,可谓世交,然而如今大司马言及李伯山必称佳婿、目无余子,观我拙子在人言中竟成末流,也的确是让人忧怅不平。”
本来是讨论国家大事,结果宇文泰却扯到了家长里短上来,甚至连独孤信对婿子们不同的态度都要讲出来掰饬一下,也的确是有失他的身份。而越是如此,则越表明他在道理上要制裁李泰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但很多事情往往只看利弊而不看是非,无论再多的理由和借口,事实就是如今的李泰已经是壮大到宇文泰努力多年所塑造的这个人事局面都容不下了。
当人的观念发生改变后,对人对事的各种看法也会随之更改,如今的宇文泰开始正视李泰的所带来的威胁,其人过往一些言行便也都被重新审视一番。
“年初国中有事,我本无意于名位,李伯山却借此兴事,串联群众。如今思来,他的确是有失分寸,心意怕是未可称纯。”
讲到这一点,宇文泰又长叹一声道:“此徒深谋远虑,其实早露端倪。旧年初入潼关,即循若干惠保进言府中,所论诸事竟与今时局面略同。当年所见只道是轻狂少年夸夸其谈,如今再观却不免令人叹其智谋深远。如今东南局面,也难说是否早有预谋啊!”
于谨本来一直在沉默倾听宇文泰的话,可当听到这里后还是忍不住皱了皱眉头,暗道太师莫非被李伯山给愁的道心失防,直接一竿子扯到邙山之战时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那时李伯山还曾在其麾下参战,不过只是一个有些冒失的毛头小子,说其能为十几年之后的局面出谋划策也是胡扯了。更何况如今东南局面的形成,一大半在于侯景南渡之后对南梁的一通搅闹,这事情高欢复生都未必能料准,李伯山能算到?
总之宇文泰这一番唠叨,在于谨听来多少还是有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咱都老伙计了,你心里咋想的我能不明白?也别在这里硬扯什么理由给自己做心理建设了,还是商量下具体该要怎么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