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酒杯,萧瑀捋着胡子,似有话说,然话到嘴边,却化作一声喟然长叹,摇头不语。

    想他萧瑀出身名门,年少之时更是南梁皇子,文采风流镶金嵌玉,何等意气风发?孰料国破家亡,不得不被迫北迁关中,于前隋皇宫之内卑躬屈膝、苟延残喘,将尊严弃之于地,与阉宦为伍。不过即便在那些最黑暗的岁月之中也始终未曾堕落心志,努力谋求上进之路,终于在唐国公李渊起兵之时予以支持,并且助其开国称帝,也由此踏上大唐权臣之路。

    自大唐立国之日其,萧瑀便是朝中数一数二的重臣,深得李渊之信任,功盖当朝、权倾一时,即便是后来秦王夺嫡登上皇位,依旧尊其为宰辅,托以重事。

    然而岁月荏苒、光阴如梭,时至今日身躯老朽,却要以此等耻辱之形式贬斥回乡,一生功名付诸流水,甚至临行之际,居然只有一个别有心思的刘洎前来相送,以往下属同僚一个不见……

    胸中自有千万言,然喉咙哽噎,却是有口难言。

    刘洎也能体会对方心底的不甘、酸楚、落魄,顿了一顿,再度给萧瑀斟酒,道:“如今您归乡颐养天年,朝中唯有在下力抗军方,属实独木难支、心有余而力不足。假若他日连在下也不得不辞官隐退,这朝廷上下怕是就将成为房俊的一言堂。以武治文,必然穷兵黩武,及至国库空虚、粮秣告罄,怕是民不聊生、社稷飘摇……将来吾等于九泉之下,有何颜面去见太宗皇帝?唉!”

    仰头,一杯酒饮尽。

    这番话自是藏了心思,他并未一味的提及房俊“大权在握、权倾朝野”的危害,因为现如今萧瑀已经被迫致仕告老,朝堂上到底谁说了算他未必在意。

    但攸关文武之争,萧瑀却必然不能坐视不理。

    说到底,萧瑀曾经是文官之首、仕林领袖,现如今朝堂之上的文官几乎各个曾在他手下任职,受过他的提拔、恩惠,只要他一日不死,就一日享受当初落下的恩情。

    可如果军方当权,文官皆被压制,谁还能顾得上他这个远在江南的老上司?

    萧瑀虽然退了,但这么多年的人情握在手中,这才是刘洎最为看重的。

    毕竟论及资历,他远远不及萧瑀,若是萧瑀临行之际能够将多年掌握的人脉、人情尽皆交付于他,才能使得他得到文官集团的彻底拥护,有实力与军方斗争到底。

    然而令他失望的是,萧瑀或许已经心灰意冷,对于朝堂之事在不萦怀,微微摇头,岔开话题:“古往今来,明君辈出,然论及‘仁’之一字,无过于当今陛下。”

    刘洎蹙眉,附和道:“确实如此,谋反乃十恶之首,乃不赦之罪。然而陛下却能够网开一面,仁厚之心光耀千古,‘仁和’之号,实至名归。”

    即便最为挑剔之人,也不能否认李承乾在连续两次兵变之后所展现出来的宽厚大度、广阔胸襟,除去在兵变先后死去之人,不曾对任何一人判处斩立决之刑。

    但是在刘洎看来,这是“仁君”之标榜,却非是“明君”之所为。

    为君之道,最基本的一条便是“赏罚分明”,有功者赏、有过者罚,若是连犯下“谋反”大罪之人都不能处以极刑,如何震慑屑小、如何以儆效尤?

    “仁”的另外一层意思,未必不是“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