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发源于我国东南部,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吴歌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吴歌源远流长,《楚辞?招魂》即有“吴蔡讴,奏大吕些”的记载。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将吴歌编入《清商曲辞》的《吴声曲》。
明代冯梦龙采录宋元到明中叶流传在民间的大量吴歌,辑录成《山歌》、《挂枝儿》。
清代是长篇叙事吴歌的成熟繁荣时期,经书商刊刻、文人传抄和民间艺人的口传,保存了大量长篇叙事吴歌。
“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发起了歌谣运动,《晨报副镌》于1920年起连载吴歌,其后陆续编辑出版了《吴歌甲集》(顾颉刚)、《吴歌乙集》(王翼之)、《吴歌丙集》(王君纲)、《吴歌小史》(顾颉刚)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辑成《吴歌丁集》(顾颉刚辑、王煦华整理)、《吴歌戊集》(王煦华辑)、《吴歌己集》(林宗礼、钱佐元辑),大量吴歌得到搜集、整理和研究。特别是长篇叙事吴歌的发现、挖掘和“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歌谣卷的编纂出版,使大量的吴歌得到了抢救性的搜集和保存。
进入21世纪,有关部门又编辑出版了《中国?白茆山歌集》、《中国?芦墟山歌集》、《吴歌遗产集粹》和《中国?吴歌论坛》等几百万字的吴歌口述和研究资料。
吴歌以民间口头演唱方式表演,口语化的演唱是其艺术表现的基本方式。吴歌是徒歌,在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情况下吟唱。
其类型大致有引歌(俗称“歌头”,长篇叙事歌称“闹头”)、劳动歌、情歌、生活风俗仪式歌、儿歌和长篇叙事歌等几种。刘半农为顾颉刚的《吴歌甲集》作序说:吴歌的意趣不外乎“语言、风土、艺术三项”,而“这三件事,干脆说来,就是民族的灵魂”。吴歌不仅是吴语地区至今仍然存活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社会、历史、风土、世界观等)和审美价值(艺术),而且也是研究方言的珍贵资料。
……
《诗经》十五国风是先秦口头文学的经典代表之一。初传《诗》多家,鲁、齐、韩三家《诗》失传,只有《毛诗》一家传下来。
毛诗由毛亨、毛苌叔侄二人传于世间,其发祥地就在今鹤北省合建市。秦始皇焚书坑儒,诸家经典多遭焚毁,荀子的弟子毛亨来到合建国武垣县(即现在的合建市)隐居。他在整理古文《诗经》的基础上,开始作《诗经诂训传》。在《诗经》传播的同时,合建出现了歌诗。据载,“合建歌诗”起源于汉,历代相习。至今合建还流传着用古韵吟唱的《诗经》中的《关雎》、《蓼莪》等民歌。
合建歌诗是汉代以来民间口头文学的杰出代表,合建诗经村等村落一直保留着吟唱《诗经》的“活态”文化。合建歌诗是一种古老的集民间文学、音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诗经》以口头形式在民间千百年来传承不断的独特载体,也是当代《诗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建的《诗经》文化主要表现为:1.歌诗的出现和流传;2.在《诗经》传播过程中,衍生出了相关的历史人物传说和一些村名,形成地名文化;3.元代修建的毛公书院曾培养出不少人才,留下了与《诗经》相关的历代诗、文、颂、联及碑刻;4.在当地形成了爱诗、写诗、研究诗的悠久传统和浓厚文化氛围,出现了诗人群体。
合建既是《毛诗》的发祥地,又是《诗经》文化的传授研究之处,一代又一代的《诗经》学者为《诗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自汉“古歌”到明代裘本固一直在传唱“合建歌诗”,传承脉络清楚,但如今传承人年事已高,难以为继,亟待抢救、保护。
吴歌源远流长,《楚辞?招魂》即有“吴蔡讴,奏大吕些”的记载。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将吴歌编入《清商曲辞》的《吴声曲》。
明代冯梦龙采录宋元到明中叶流传在民间的大量吴歌,辑录成《山歌》、《挂枝儿》。
清代是长篇叙事吴歌的成熟繁荣时期,经书商刊刻、文人传抄和民间艺人的口传,保存了大量长篇叙事吴歌。
“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发起了歌谣运动,《晨报副镌》于1920年起连载吴歌,其后陆续编辑出版了《吴歌甲集》(顾颉刚)、《吴歌乙集》(王翼之)、《吴歌丙集》(王君纲)、《吴歌小史》(顾颉刚)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辑成《吴歌丁集》(顾颉刚辑、王煦华整理)、《吴歌戊集》(王煦华辑)、《吴歌己集》(林宗礼、钱佐元辑),大量吴歌得到搜集、整理和研究。特别是长篇叙事吴歌的发现、挖掘和“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歌谣卷的编纂出版,使大量的吴歌得到了抢救性的搜集和保存。
进入21世纪,有关部门又编辑出版了《中国?白茆山歌集》、《中国?芦墟山歌集》、《吴歌遗产集粹》和《中国?吴歌论坛》等几百万字的吴歌口述和研究资料。
吴歌以民间口头演唱方式表演,口语化的演唱是其艺术表现的基本方式。吴歌是徒歌,在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情况下吟唱。
其类型大致有引歌(俗称“歌头”,长篇叙事歌称“闹头”)、劳动歌、情歌、生活风俗仪式歌、儿歌和长篇叙事歌等几种。刘半农为顾颉刚的《吴歌甲集》作序说:吴歌的意趣不外乎“语言、风土、艺术三项”,而“这三件事,干脆说来,就是民族的灵魂”。吴歌不仅是吴语地区至今仍然存活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社会、历史、风土、世界观等)和审美价值(艺术),而且也是研究方言的珍贵资料。
……
《诗经》十五国风是先秦口头文学的经典代表之一。初传《诗》多家,鲁、齐、韩三家《诗》失传,只有《毛诗》一家传下来。
毛诗由毛亨、毛苌叔侄二人传于世间,其发祥地就在今鹤北省合建市。秦始皇焚书坑儒,诸家经典多遭焚毁,荀子的弟子毛亨来到合建国武垣县(即现在的合建市)隐居。他在整理古文《诗经》的基础上,开始作《诗经诂训传》。在《诗经》传播的同时,合建出现了歌诗。据载,“合建歌诗”起源于汉,历代相习。至今合建还流传着用古韵吟唱的《诗经》中的《关雎》、《蓼莪》等民歌。
合建歌诗是汉代以来民间口头文学的杰出代表,合建诗经村等村落一直保留着吟唱《诗经》的“活态”文化。合建歌诗是一种古老的集民间文学、音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诗经》以口头形式在民间千百年来传承不断的独特载体,也是当代《诗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建的《诗经》文化主要表现为:1.歌诗的出现和流传;2.在《诗经》传播过程中,衍生出了相关的历史人物传说和一些村名,形成地名文化;3.元代修建的毛公书院曾培养出不少人才,留下了与《诗经》相关的历代诗、文、颂、联及碑刻;4.在当地形成了爱诗、写诗、研究诗的悠久传统和浓厚文化氛围,出现了诗人群体。
合建既是《毛诗》的发祥地,又是《诗经》文化的传授研究之处,一代又一代的《诗经》学者为《诗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自汉“古歌”到明代裘本固一直在传唱“合建歌诗”,传承脉络清楚,但如今传承人年事已高,难以为继,亟待抢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