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这一番话讲完之后,长孙俭和唐瑾脸色都是微微一寒,全都默然不语。
他们也知道李泰和尉迟迥之间有些不对付,毕竟之前尉迟迥便特意遣使返回中外府,谴责李泰在蜀中擅自安排人事行动、并且对其有所隐瞒。
如今李泰则抓住尉迟迥行差踏错的机会,对其应对失计的行为大加指责,不满之情溢于言表,这种以牙还牙的态度倒也并不让人意外。
但眼下的问题是,中外府在议论商讨此事的时候,宇文太师已经明确表态不欲对尉迟迥多加问责,但今李泰却对尉迟迥一副穷追不舍的态度。这就使得问题不再只是李泰和尉迟迥之间的纠纷,也让李泰和宇文太师之间对待此事的态度产生了矛盾。
长孙俭和唐瑾作为使者被派遣至此,就是为了负责内外之间的沟通,此时见到李泰的态度如此鲜明,一时间也都大感此番沟通难度应该不小。
沉默了好一会儿,唐瑾才又开口说道:“魏安公此番都督诸路人马入蜀征战,亦是奉命而行。成都城内颇造杀戮,则也事出有因。事到如今,不宜罪此一人。
太原公也曾参谋于事,应知当时所以计定以魏安公统军,乃是遍举雄才、最终计定的一个结果。如今出征大军攻城扩地,未有失节,眼下前功未酬却归咎于人,难免会有处断不公之嫌。”
讲到这里,他见李泰眉梢一扬、似要争辩,便又连忙说道:“当然太原公所言确有道理,魏安公当此重用自应尽心竭力、务求做到最好,但行事至今,的确不可誉之尽善尽美。可是如今事行未半,是功是过定论犹早,不如稍缓时日,事成之后再细论功过、公正裁决?”
旁边长孙俭也连连点头说道:“太原公国之名臣,功勋卓着、雅量大度,胸怀之内圣贤并具,得此一人已是家国幸事。但今家国事繁,其余才器草草、唯堪一用之徒也需分劳任事,事或未能达于上乘之功,但也能够免于闲置荒废。
况且与太原公这等才高器雄之人相比,余者谁又不是具位充事的庸碌之徒?所趁者无非明公分身乏术、雅量包容之下,具位一事之中、忍辱求用而已!”
他们作为使者是为了进行沟通、说服和达成一定共识的,却不是为的激化彼此间的矛盾冲突,所以自然不能就这么将李泰这番话传递回中外府。否则且不说宇文太师听到这一番言论会如何怒火中烧,起码对他们这两个使者会大加斥责。
所以不论是出于真情还是假意,他们也都要对李泰安抚一番,希望他心情有所好转,能够将对中外府的答复稍作更改。
听到长孙俭尚算公允的话语,李泰脸上的表情稍有和缓,但也绝不会因为这几句马屁便轻易改变自己的态度。
尉迟迥是否能够继续留用蜀中,对他而言并不是一个核心问题,眼下则主要是用这件事情来试探宇文泰面对自己所提出的要求时,会不会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这件事情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也绝不会有自罚三杯再退回原状的情况。如果宇文泰不肯让步,那李泰就要考虑逐步施加压力了,只有达成这一目标,才是双方之间一个新的关系和互动模式的开始。
可如果李泰轻易便放弃争取,那么也不会再获得宇文泰的包容谅解,接下来只会更加处心积虑、步步为营的架空他的权力,最好的结果无非是被召回朝中投闲置散,少走十几年的弯路,跟他丈人独孤信一样提前过上养老生活。
故而尽管长孙俭他们说的话很好听,李泰还是很无情的摆手说道:“虽然两位对我赞誉过甚,但若讲到精忠报国的心境,我也当仁不让的无作谦辞。越是如此,观人论事越是难容瑕疵。对于那种恃宠生骄、具位累事之徒,心内实不欲与之共戴一天!
因此心境,实在不敢自夸雅量大度。诚如长孙长史所言,人憾分身乏术,不能诸事兼为,所以对于不知之事,不敢轻易置喙。但今两位奉命前来垂询,心中所感所思实在不敢隐瞒。
我因得遇主上,所以略成浅薄之功,更思报效,不敢懈怠。如今主上既然以事来问,我自当参谋翔实,以求尽善。自进事府中以来,我便以处事干练而见用,绝非以长袖善舞而得宠。魏安公于事已经露拙,更加没有资格迫我改变事上与自守的原则!”
他们也知道李泰和尉迟迥之间有些不对付,毕竟之前尉迟迥便特意遣使返回中外府,谴责李泰在蜀中擅自安排人事行动、并且对其有所隐瞒。
如今李泰则抓住尉迟迥行差踏错的机会,对其应对失计的行为大加指责,不满之情溢于言表,这种以牙还牙的态度倒也并不让人意外。
但眼下的问题是,中外府在议论商讨此事的时候,宇文太师已经明确表态不欲对尉迟迥多加问责,但今李泰却对尉迟迥一副穷追不舍的态度。这就使得问题不再只是李泰和尉迟迥之间的纠纷,也让李泰和宇文太师之间对待此事的态度产生了矛盾。
长孙俭和唐瑾作为使者被派遣至此,就是为了负责内外之间的沟通,此时见到李泰的态度如此鲜明,一时间也都大感此番沟通难度应该不小。
沉默了好一会儿,唐瑾才又开口说道:“魏安公此番都督诸路人马入蜀征战,亦是奉命而行。成都城内颇造杀戮,则也事出有因。事到如今,不宜罪此一人。
太原公也曾参谋于事,应知当时所以计定以魏安公统军,乃是遍举雄才、最终计定的一个结果。如今出征大军攻城扩地,未有失节,眼下前功未酬却归咎于人,难免会有处断不公之嫌。”
讲到这里,他见李泰眉梢一扬、似要争辩,便又连忙说道:“当然太原公所言确有道理,魏安公当此重用自应尽心竭力、务求做到最好,但行事至今,的确不可誉之尽善尽美。可是如今事行未半,是功是过定论犹早,不如稍缓时日,事成之后再细论功过、公正裁决?”
旁边长孙俭也连连点头说道:“太原公国之名臣,功勋卓着、雅量大度,胸怀之内圣贤并具,得此一人已是家国幸事。但今家国事繁,其余才器草草、唯堪一用之徒也需分劳任事,事或未能达于上乘之功,但也能够免于闲置荒废。
况且与太原公这等才高器雄之人相比,余者谁又不是具位充事的庸碌之徒?所趁者无非明公分身乏术、雅量包容之下,具位一事之中、忍辱求用而已!”
他们作为使者是为了进行沟通、说服和达成一定共识的,却不是为的激化彼此间的矛盾冲突,所以自然不能就这么将李泰这番话传递回中外府。否则且不说宇文太师听到这一番言论会如何怒火中烧,起码对他们这两个使者会大加斥责。
所以不论是出于真情还是假意,他们也都要对李泰安抚一番,希望他心情有所好转,能够将对中外府的答复稍作更改。
听到长孙俭尚算公允的话语,李泰脸上的表情稍有和缓,但也绝不会因为这几句马屁便轻易改变自己的态度。
尉迟迥是否能够继续留用蜀中,对他而言并不是一个核心问题,眼下则主要是用这件事情来试探宇文泰面对自己所提出的要求时,会不会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这件事情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也绝不会有自罚三杯再退回原状的情况。如果宇文泰不肯让步,那李泰就要考虑逐步施加压力了,只有达成这一目标,才是双方之间一个新的关系和互动模式的开始。
可如果李泰轻易便放弃争取,那么也不会再获得宇文泰的包容谅解,接下来只会更加处心积虑、步步为营的架空他的权力,最好的结果无非是被召回朝中投闲置散,少走十几年的弯路,跟他丈人独孤信一样提前过上养老生活。
故而尽管长孙俭他们说的话很好听,李泰还是很无情的摆手说道:“虽然两位对我赞誉过甚,但若讲到精忠报国的心境,我也当仁不让的无作谦辞。越是如此,观人论事越是难容瑕疵。对于那种恃宠生骄、具位累事之徒,心内实不欲与之共戴一天!
因此心境,实在不敢自夸雅量大度。诚如长孙长史所言,人憾分身乏术,不能诸事兼为,所以对于不知之事,不敢轻易置喙。但今两位奉命前来垂询,心中所感所思实在不敢隐瞒。
我因得遇主上,所以略成浅薄之功,更思报效,不敢懈怠。如今主上既然以事来问,我自当参谋翔实,以求尽善。自进事府中以来,我便以处事干练而见用,绝非以长袖善舞而得宠。魏安公于事已经露拙,更加没有资格迫我改变事上与自守的原则!”